1. 首页 » 知识阅读

2022化解尴尬的万能句子(面对尴尬)

生活中,遇到丢人现眼的事,在所难免。遇到这样的尴尬,怎么办呢?

出门逛了俩小时,回家才发现T恤穿反了,关键是今天还遇到了暗恋已久的女神……

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去和老板谈谈涨工资的事,老板却一言不发,4秒钟后,满脸通红、满头大汗退了出来,脸上写着“尴尬”二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同是天涯尴尬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而她,一个曾经的严重“社恐”患者,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奇怪的实验:“尴尬的7天”。在这7天里,每天在公众场合做一件不太寻常的事。7天结束时,她说:“曾经让我畏缩的一切都失去了力量。我感觉自己无敌了。”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本书中文版封面

01 尴尬人,研究尴尬事,写出了一本“尴尬书”

她把这一切都写在了一本书里,试图探寻尴尬的发源,人们对尴尬的研究,以及摆脱尴尬的方法。

她叫梅丽莎·达尔,是美国《纽约》杂志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与人共同创立了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因为早年一直性格羞怯,也遇到过很多次尴尬的情景,随着年岁渐长,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普遍性,所以开始研究“尴尬学”这个跨学科的课题,最终将她的研究所得写成了书。

这本书就是《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英文版原名为Cringe Worthy: A Theory of Awkwardness(《尴尬学理论》)。这是梅丽莎·达尔写的第一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众多反响和关注,也为深陷“社死”症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参考。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本书英文版封面和作者像(尴尬而又不矢礼貌的微笑)

这本书从作者参加一个大型电视节目《窘迫》的经历写起,记录了作者开始研究“尴尬学”的起因、过程、发现以及她所实践的一些具体方法,具有很好的洞见。

书中金句叠出,这是其中一句:生而为人,真是费力又尴尬。

书中还有另一句经典的话:尴尬,要不了你的命。

02 尴尬拉响了警报,畏缩就会随之而来

多年前,几个无聊的青年闲坐在街边。他们约定每走来一位穿着时尚、漂亮的年轻女性,大家就一起盯着她行走的脚看,一言不发。被盯着看的女士从优雅又自信,到无谓且无畏,到惶惑而尴尬,到不知如何迈步,有人甚至失去平衡而摔倒,无一不是落荒而逃。

之所以如此,就是“被尴尬”了。而一旦尴尬拉响了警报,人们的心理就会产生不适的反应,并将此种感知传递到各个组织,让人手足无措,畏缩不前。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日常生活中让人们陷入尴尬境地的情形很多,其中两种情形就是“聚光灯效应”和“隐形斗篷错觉”。

在前一种情形下,人们常常感觉自己是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处于万人瞩目的状态。而研究表明:除开一些特定场合,“关注你那些小缺点的人没你想像的那么多”。所以,过度地关注自己,其实就是自己吓自己。

后一种情形恰恰与此相反,就是在公众场合做一些掩人耳目的事情,认为自己是透明人,没有人会注意到自己的小动作。有没有遇到过把停在路边的汽车玻璃当镜子,正在左顾右盼时,车窗缓缓地降下的情形呢?

03 当你感到尴尬时,那就是你的成长边缘

尴尬,是一种心理上引发的不适感。但是,“当你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成长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勇敢地跨过这个边缘,寻求成长的新起点。在《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中可以采撷到很多这样的“智慧果”: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飞越鸿沟


“是的。而且……”原则。先(部分)同意对方观点的基础,再巧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获取得到支持的更大可能性。


“第三人称”视角。此所谓旁观者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可以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也就是说,假如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形,我会给他/她什么建议。


“感到难堪了吗?恭喜你!”一个不经常为过去的自己感到难堪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进步。


……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造就尴尬免疫力

本书是以作者准备参加那个大型现场电视直播节目《窘迫》开始,又以完成那个节目结束的。

每期节目选取若干有写日记习惯的人,邀请他们在一个300人参与的现场舞台上,在聚光灯下,朗读自己十几岁时写的日记。从中发现那个青涩的“我”,如何一步一步走出“社恐”,走出了今天的模样。

04 写在最后

直视尴尬时刻。化解尴尬心态。走出尴尬处境。

在放声大笑中,寻求成长的自由。

面对尴尬,钻地缝?写本书:《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书贴

想一想上次经历的尴尬时刻,你是怎么应对的。然后呢?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