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孩子优秀的句子(亲戚朋友都夸我的孩子是神童天才太聪明了)
#育儿图文打卡挑战#
亲戚朋友们,每次见到我家宝宝都夸孩子是个天才是神童,头脑太聪明了!孩子今年三周岁,古诗能背38首,认得的汉字有80多个,可以数数数到100,会十以内的加减法,英语会40个单词,简单的句子会一些,拼图36块没问题!
闲暇之余在头条上浏览信息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妈妈写下的这么一篇,关于自己孩子被称亲戚朋友之为神童天才的文章,于是给了我一些灵感,让我想把一些最近学到的育儿有用的东西表达出来。
那篇文章流量还不错,也许是因为开头有些丝丝凡尔赛的味道,勾起了大家阅读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当我们去关注某一件事情,并且对它产生兴趣时,我们的大脑就像接到了一个任务一样,便迅速开始思考,之后呢便得出了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看法!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对每一件事情的思考、理解、看法,大多数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点而出发的,所以就容易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比如说;
看得比较片面,理解不够客观,领悟不透彻之类的。
那怎么办呢?其实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听别人的声音!因为,只有我们跳出了自我中心,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看待每一件事时才能更全面。
曾经有一个心理医生分享过一个有趣的案例;
有一个男生来找到医生咨询说:“这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变得很不正常,我好像对一个女生有好感,我觉得她长的很漂亮,每天只要有空,我就会去想她,有时候为了能够见到她,我就尾随她,她去哪我就去哪?她上什么课,我就去上什么课,我不好意思和她打招呼,只好坐在她身后,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么我全都听不见,满脑子都是她,眼睛都离不开她了,老师,我觉得我的心理是不是变态了?”
心理医生笑了笑,让男生跟着他去学校饭堂后对男生说:“你随便去选三个人,请他们到我这来。”
男生有些害羞,但还是照做了,他先是请来了一位看起来很面善的老师。
心理医生当着男孩子的面问那位老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男孩喜欢了一个女孩子,觉得她长得很好看,每天想女孩,想到课都听不进去,天天跟着女孩就为了多看她一会,您会觉得这个男生心理是一个变态吗?”
老师说:“怎么能叫变态呢?古人云苗条淑女,君子好逑,历史上就有记载,看见漂亮的女生心生好感想多看几眼,这很正常啊!”
这次男生找来了一个同龄的男同学,心理医生把同样的提问也问了男同学。
同学听后哈哈大笑说:“如果这样就是心理变态的话,那么我们全宿舍都是心理变态了。我们男生宿舍灯一关就会有人开始讨论哪个班的女生长的好看?是学什么专业的?是谁谁谁发现的?大家都只是聊聊看法而已,而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啊。”
第三次男生找来了一位女同学,女同学听完提问后,用很平常的语气说:“这都什么年代了?又不是在过去的老封建,看见漂亮女生想多看几眼,这很正常啊,就像女生看到帅哥也会想多看几眼是一样的。只是呢,不要去影响别人,或者打扰别人就好。”
女同学走后,心理医生问男生,现在你还觉得自己心理变态吗?
男生恍然大悟!
其实吧,我举这个例子的原因,是想告诉那篇文章的妈妈,3岁的孩子会背诗,会数数,会单词等,是不是就像亲戚朋友说的一样,是天才呢?不妨可以跳出自己的视野,多听听别人的声音,也可以看看评论区里面别人的看法,这样反而能更反观事情的真相。
我记得评论区里面有一条这样的留言;
天啊!我的孩子都快五岁了,感觉他每天除了玩好像什么都还不会。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5岁了却只会玩的孩子,和才3岁就会挺多知识的孩子放在一起玩,我想很多人都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个三岁的孩子真聪明,一个五岁的孩子还不比他会的多。”这个逻辑听上去看上去都没什么毛病吧,但这个结论真的是对的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打个比方,社会上世俗的眼光形容一个成功的人士,他身上会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比如说:“财富、地位、声望等。”
那我们只要看到一个人身上具有这些特质,我们就能断定他是成功人士么?
那有些人生下来就拥有这一切,根本不是通过自身完善,不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拼搏奋斗得来,难道这也能算的上成功人士?如果你要说算的话,那我觉得你对成功的理解还不够。
这说明,如今的我们越来越注重看结果。
就如同这个三岁孩子,因为他学会了这么多知识,所以便能得出结论,这个孩子很聪明他是天才?
我再举个例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背一首歌需要10分钟,另外一个孩子需要3分钟,这两个孩子谁更聪明?
所以我想说的是,一个孩子的聪明,并不是用他学会多少古诗,多少单词,考多少分而定,而是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来定。知识不等于学习能力!所以,在这里,大家给孩子做启蒙教育的时候,首先别想着让孩子学多少东西,而是要先思考,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去强化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最近也是在书上刚学到的,分享给大家,觉得有用就听一听,觉得没用就略过。
2岁是开发孩子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哈佛大学的加纳教授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智力发育提出了“全脑开发”的新理论。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互动式体验学习,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模仿力,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等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应更多的针对性的进行各种能力训练,和良好的行为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人格品性的全面发展。
我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赞美表扬以及肯定。是很正常的心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夸孩子赞美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先给大家分享一篇毕淑敏写的短文,名字就叫做,“请为你的夸奖而道歉!”
我的朋友到北欧某国家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进门时候看到教授五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蓝色的眼睛,如同清澈的湖水一般,简直美极了。女孩收下了朋友带去的中国礼物后,微笑着奶声奶气的说了声“谢谢”。
朋友忍不住的夸奖:“你长得可真漂亮,真是可爱极了,太棒了!”
当时教授并没有说什么,等女孩走了以后,教授很严肃的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必须要向她道歉。”
朋友大吃一惊:“并没有做出任何伤害女孩的事情啊,而且我刚才还表扬了她。”
教授摇了摇头说:“刚才你因为她的漂亮而去夸她,但漂亮这并不是她的功劳,也不需要她努力,这完全取决于基因。孩子还很小,她还不会分辨,你的夸奖也许会让她认为漂亮就是她的本领,一旦这么认为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那么以后她也许会看不起那些长相平平的孩子,所以就容易误导了孩子。刚刚你可以夸她懂礼貌,而不是漂亮,所以,请你为刚刚的夸奖而道歉。”
后来朋友很正式地向教授女儿道了歉,并同时表扬了她很有礼貌。
再后来,朋友告诉我,每当他再看到长得很好看的孩子,他都会在内心对自己说:“不适当的表扬,反而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和伤害。”
当时看完以后,我不由得对这位教授心生敬意,他考虑到的细节,是很多人往往最容易忽略的。
用成长型思维夸孩子!
举个例子;
孩子:“妈妈,老师今天让我上讲台背古诗,我很流利的一口气就背完了了。”
妈妈:“宝贝,你真棒诶!”
孩子:“有些同学很紧张,一上台就全部都忘了,一句都背不出来,但我一点都不觉得紧张。”
妈妈:“宝贝,你太厉害了,太聪明了!”
孩子:“妈妈,老师今天让我上讲台背古诗,我很流利的一口气就背完了!”
妈妈:“哇,宝贝,你表现得很出色呢,上课一定是很认真听讲,很努力吧!”
孩子“有些同学很紧张,一上台全部都忘了,一句都背不出来,但我一点都不觉得紧张。”
妈妈:“哇!宝贝,说明你的勇气很足哦,妈妈为你的勇气而骄傲!”
对号入座一下,以这两个例子为例,你会是哪一类型的家长?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提到我们人们有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特点: 欢迎挑战,喜欢变化,积极寻找机会,认为凡事都有可能,喜欢探索,主动学习,坚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慢慢提高,固定型思维则相反,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很难改变的。
例如,有些父母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成绩差,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又或者说:“算了,顺其自然吧,能不能考上就看他的运气了。”
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这位教授他还做了个实验,他把孩子分成了两组,;
一组是智力夸奖(你很聪明)
一组是行为夸奖(你很努力)
数据显示,第一组智力夸奖的孩子有厌学的情绪,他们害怕挑战,更害怕挑战失败后自己便不再是那个聪明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不用怎么努力?至少不能被别人看出来,不用努力也能比别人厉害的聪明人。
第二组的孩子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很强的挫败感,更不会放弃,他们的思维会让他们觉得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所以没有成功,所以下一次一定要再努力一些。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分和重要性!
所以我们夸奖孩子的目的,不单单是要带给孩子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的行为,促进孩子的自我努力成长,变得更自信。
相比聪明这样先天的评价,父母更应该多夸奖孩子,努力、专注、坚持、勇敢、坚强等等。
今天的文章先分享到这,喜欢就点个赞,下期见。
#你好,新生命#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