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优美句子(青春期的忧愁)
(网络图片)
导读:这是一篇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文章。文中的小Y是一个大一新生。刚入学她就因为热情活泼被同学称为社交牛人,她也很快就在各个社团崭露头角。可是她内心却并不认同自己的表现,她感动孤独、忧伤、抑郁,觉得自己像个边缘人。小Y到底怎么了呢?你身边是否也有像小Y这样的朋友呢?怎么看待小Y的忧伤、抑郁呢?文中提供的视角值得参考!
小Y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
刚入学时,她就积极地展现自己,进班委、入学生会、加社团,才一开学,她就忙得像个陀螺。她的活泼、积极、热情,让她的才干很快就在一个个还不熟悉的舞台得以绽放。班上同学甚至评价她是个社交牛人。
然而这个别人眼中的社交牛人,却有着自己的忧伤。她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不想去认识新朋友、不想参加程序复杂的事情,不想和别人在一起,只想一个人做事,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当一个自由却孤独的人。
小Y的心里有两个“小我”在打架:一个“小我”说,“我想一个人,孤独但自在”;另一个“小我”却说,“不行,你才刚大一,别整的自己像个老人,独来独往,不合群!别人会怎么看你?自闭还是清高或者有病?”
她想一个人静静,又担心自己被群体剥离,两个“小我”互不相让,争来吵去,让她烦恼不已。
(网络图片)
一个人也没错
小Y的烦恼,是很多大一新生的烦恼。
一个人,在整齐划一的、被管控的集体中,学习、生活了十多年,突然有一天ta走进了一个陌生、多元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ta每天都面临着许多选择。五花八门的社团、学生会组织、班级活动,五湖四海的同学,都需要ta自己来选择。
自主选择,带来了很棒的自主感、久违的自由感,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许多的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因为一个被管习惯了的人,通常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
所以小Y的烦恼是很正常的。
我告诉她,“一个人也没错。如果想做一个自由孤独的人,那就不妨实验一下自己对孤独的耐受力到底怎么样。”
我很想强调一下,“一个人也没错”。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在与人的关系中,感知自己。甚至可以说,“我”这个字,都是依赖于他人的存在。没有“他人”,就没有“我”。所以,我们通常鼓励一个人多与他人交往,尽可能地去认识人、去交朋友。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外向型人主导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不合群、独来独往,甚至都会被认为是“自闭”甚至有问题,从而在一个群体中被边缘。
但是,一个人真的没错。小Y有很好的社会功能,如果她愿意,她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都可以成为“社交牛人”。但是,如果她不喜欢那些社交,她当然可以选择去规避。一个人看书、吃饭、学习,不妨碍任何人。
群居还是独处,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一个人的自由。
(网络图片)
在实验中寻找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进什么样的社团、组织,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展现自己···这背后关联着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我是谁?
小Y不认可自己“社交牛人”这个标签,相反在她心里她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由的孤独的人。这两个形象,一个是小Y在公众面前展示出来的“公开的我”的形象,一个是她还不敢展示出来的“秘密我”的形象。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的形象,或者说真正的“我”到底是怎样的,小Y还不清楚。
我建议她实验一下那个“秘密我”的形象,一是承认这样的形象没有错,不需要批判自己;二是,我相信,这样的实验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
不管是之前积极地展现自己,还是现在想隐藏自己,都是小Y在一个群体中,重新去认识自己、寻找自我在群体中适合位置的过程。
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她可能会出现许多自我怀疑、甚至否定,会感到忧伤、孤独、甚至焦虑、迷茫,但是所有的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都是成长的一部分。看见这些感受就好,无需再次否定、评判、压抑。这段寻找的路,或许就如黎明前的黑夜,即使是至暗时刻,也请相信终会看到黎明。凡寻找必寻见,相信她终究可以找到一个自洽的群体,遇见与自己相似的人。
有一天,小Y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给我发来一张照片,拍得是她做的一个叫“我是····”的练习,这是认识自我的一堂心理课。
纸上她写了10个“我是···”的句子,除了我是女生,我是中国人,其他的句子都是“我是一个···的人”。也就是说,她用了很多形容词来形容她自己。这些形容词与其说代表着她对自己的认识,不如说代表着那个当下她对自己的评价、判断、期待,同时,那也是她为自己“设立”的一个形象。
其实,每一个形容词都如同一枚枚标签。标签A可能比较适合与亲近的人在一起时的形象;标签B可能比较适合在陌生环境中的形象;标签C是在竞争中的形象;标签D则可能是在独处时的形象····人们会根据所处的环境、所扮演的角色,去选择那个当下自己最熟悉的标签。所以,如前面所说,自我存在于关系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固定的“我”,不同的关系中,有不同的我。
所以,小Y,需要在不同的实验中,去寻找一个个"我“。不把“我”框住,才会获得自由。因为我们常常假设有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构成我们的个性。一旦我们做出了自己不想要的行为,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评判自己。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明白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我,那就不会陷入到对“自我”的执着。
(网络图片)
一堂绕不开的生命之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持续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如果完成了相应的任务,那么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如果发展的不顺利,就会陷入危机,削弱自我。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12-18岁)的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也就是要清楚自己是谁,在不同的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 。
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在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每天获得的信息的广度非常大。但是因为长期的集体式 的教育、管控式的生活,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没能有机会去探索诸如“我是谁”的问题,也没有机会在各种关系中去体验生活、体验自我。
所以他们绝大多数有着丰富的充满资讯的头脑,心智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度。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没能在高中时代就完成“自我同一性”这一生命课题,从而出现了“同一性延滞”的问题。这一问题,顺延到大学时代,是一堂绕不开的生命之课。
幸福双翼家庭教育大学的创始人黄志猛老师,将个体的心理年龄分为,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和父母期四个阶段。他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不需要个体的努力,自然生长就行。可是从青春期跨越到成人期,就需要个体不断地努力与学习,这代表着一个人真正地走向成熟。
黄老师所说的心理年龄,也就是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度。所以青春期的迷茫、孤独、忧伤、叛逆都是有意义的,它代表着一个个体,在思考、在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小Y,你的忧伤都是明媚的,带着花香的。
(网络图片)
向前走
有一片属于你的
秘密的花园
你要用心去发现
然后开垦它
播种、施肥、浇水、除草
你要有一个农人的耐心
在无数个没有收获的月夜
去等一个叫秋天的季节
我是小巫,感谢您的阅读[玫瑰][玫瑰]
敬请关注@小巫童话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