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胡子鲶鱼(非洲鲶鱼入侵中国)
外来物种入侵对于本土生态系统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危害。中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各种地形环境都有所分布,这给很多外来物种提供了繁殖的条件。
革胡子鲶在南方水域中泛滥成灾
一些原本出于养殖或者某些原因而引入的外来物种,流失到野外环境中,很快就会出现种群泛滥。每年治理外来物种入侵都要投入很多费用,而且治理效果不佳。像那些蔓延较广的外来物种,很难做到一网打尽。
在这些危害范围很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中,革胡子鲶算得上是比较有名的。这种鲶鱼在南方地区的水域中很常见,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到了一个新的水域环境,很容易就泛滥成灾。
原本它还只是危及长江、珠江水域,随着种群的迁徙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革胡子鲶已经在黄河一些河段定居。对黄河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革胡子鲶能蔓延到更广范围水域的原因
1981年,革胡子鲶被引进国内,作为一种经济效益高的养殖鱼类,革胡子鲶有着诸多方面的优点。被引进国内后,这种鲶鱼在多个省份得到推广养殖。人工养殖的鱼类,很难保证不跑到野外水域中。
革胡子鲶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它们生活在河流、湖泊的底层,昼伏夜出,食物来源主要是鱼虾、腐肉等。作为一种肉食性鱼类,革胡子鲶对于本土其他鱼类无疑是一种很大威胁,过度繁殖显然会导致一些鱼虾数量不断减少。
革胡子鲶生长速度很快,7~8个月就能生长成熟,一年产卵量达20~25万枚,这样的优势是本土鱼难以相比的。据调查,珠江水系较早受到这种鲶鱼入侵,在一些江段已经成了主要的鱼类。长江流域也有革胡子鲶分布,一年可繁殖4次,繁殖周期不足一年。种群数量正处于增长中。
革胡子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水域环境,除了本来就有着较强的生存能力外,还跟其能抵抗污染有关。即使是下水道、污水池这样的场所,它也能生存下来。一般的鱼对于水质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如果是发黑发臭的河流,往往难以看到水生生物的踪迹。
不过革胡子鲶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常存活,它们对于水质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食物充足,就能在受到污染的水域中生存下来。这样一种看起来没有弱点的鱼,却有一个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革胡子鲶对于水温比较敏感。
这种鲶鱼原产自尼罗河流域,习惯了热带气候的环境,没法忍受低温。它较早引进国内,然而泛滥的水域主要集中在南方,西北、东北地区的水域中鲜有革胡子鲶的踪影。
革胡子鲶在黄河中上游水域难以泛滥的原因
黄河流域处于北方地区,因为分布范围较广,不同河段的水温存在较大差异。三门峡以下河段的温度较高,年平均气温在12~14℃,符合革胡子鲶对水温的要求,这些河段也遭到了革胡子鲶入侵。
不过革胡子鲶想要在黄河中上游繁衍,面临一些阻碍因素。一个是小浪底大坝、三门峡大坝阻碍了革胡子鲶向中上游地区移动,另一点是黄河的泥沙含量太高不利于鲶鱼呼吸。还有一点就是黄河水温不符合革胡子鲶产卵繁殖条件,革胡子鲶只能在水温较高的河段产卵繁殖,这样其生存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在南方地区难以有效治理,很多外来入侵物种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要防止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主要的方法就是避免引进新的外来物种。只有杜绝了可能性才能避免带来损失。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ent/1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