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百科

征地补偿律师(确认强拆违法之后)

只是确认强拆违法有什么用?房子都没了!

赢了官司,输了钱,没意思......

违法有钱赔吗?

……

每每看到确认强拆违法的胜诉案件,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惑:表面上好像官司打赢了,实际上判决书里也没看到赔了多少钱,昔日房屋如今已沦为废墟,最后只化为判决书里轻飘飘的一句“确认强制拆除的行政行为违法”。

乍一看这句判决在当事人眼中似乎用处不大,而实际上,从律师的角度来看,这是案件的关键,对后续案件获得行政赔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合法房屋被强拆,王女士损失惨重

2021年7月19日13点58分,王女士收到了征收方一次性支付的征地补偿款。

看着银行账户的提示消息,王女士百感交集。回想这条维权的道路,她走得并不轻松,但好在最终结果还算是满意。

确认强拆违法之后,征收方迟迟不予赔偿?法律这样保障当事人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补偿金额部分已打码

2011年12月1日,王女士在太仓市双凤镇合法承包了31.8亩土地。在此后的三年间,她先是建设了农家乐饭庄并取得了营业执照,之后还通过申请获得了500平米的设施农用地使用权,用于育苗大棚的建设。

怀揣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王女士那时绝不会想到,9年后的同一天,她会因农家乐饭庄、看护房和育苗大棚等设施被非法强拆,而坐在申请国家赔偿的庭审现场。

确认强拆违法之后,征收方迟迟不予赔偿?法律这样保障当事人

2018年12月,当地开展大棚房清理整治行动,镇政府对王女士的房屋及其设施作出评估。由于前期投入太多,而评估价格太少,王女士对评估价格并不满意,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同年12月11日,镇综合执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镇人民政府先后向王女士作出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和《行政强制拆除通知书》,认定王女士家的房屋是违建。收到文件第二天,王女士的看护房、育苗大棚等农业设施就被强制拆除了。

确认强拆违法之后,征收方迟迟不予赔偿?法律这样保障当事人

强制拆除现场

各种建筑、大棚、设施设备以及屋内来不及搬出的物品,全部在这次强拆过程中损坏。种植的果树、鱼塘也因为无法继续经营、看护而日渐荒芜。王女士在这场强拆中,损失惨重。

即便如此,王女士也没有在第一时间想着找律师,“总不至于不给补偿吧,再看看”“不想撕破脸皮”不仅王女士这样想,很多被强拆当事人也会这么觉得。之后,镇政府确实也和王女士多次协商,但不是价格不满意就是对方拖欠着不给补偿款,双方僵持了近一年的时间。

房子已经被强拆,补偿款却一直谈不拢,王女士了解到,强拆违法的起诉期限是一年,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再拖下去,王女士的处境只会越来越糟糕,最终王女士狠心下:去北京,找律师!

律师介入,确认强拆违法

2019年10月16日,王女士第一次踏进了盛廷律所的大门。在此之前,她已经多次和盛廷律师在电话里沟通过,这次来,她是想让盛廷律师代理她的案件。负责该案的曹广律师、付顺托律师在进一步的沟通后,初步确定了王女士案件的诉讼方向:确认强拆违法,申请国家赔偿。

听起来很简单的思路,但实施起来却并非这么容易。除了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律师希望能帮助王女士在付出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得到更多补偿。

2020年1月7日,付顺托律师专门为王女士召开了一次案件研讨会,各位律师不仅从法律层面解答了当事人的疑惑,向委托人分析了整个大棚房整改和企业拆迁的大背景,还根据自身的办案经验告诉委托人与政府进行谈判的技巧、所应持有的心理,为委托人分析了各个方面的利弊。

确认强拆违法之后,征收方迟迟不予赔偿?法律这样保障当事人

之后,案件进行得越来越顺利。2020年5月,太仓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书,确认镇政府强拆违法,2020年6月,苏州中院维持该判决。

确认强拆违法之后,征收方迟迟不予赔偿?法律这样保障当事人

确认强拆违法,并不是两位律师的最终目的,让当事人获得赔偿才是。拿到胜诉判决后,曹广律师、付顺托律师紧接着向镇政府寄出了《国家赔偿申请书》。

申请国家赔偿,最终达成协议

两天后,镇政府收到王女士的国家赔偿申请书,这次,镇政府却迟迟未予答复。如果镇政府一直不予答复,是不是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国家赔偿法》第十四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上述规定,两位律师又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赔偿之诉。压力给到镇政府这边,镇政府终于坐不住了,主动向王女士提出调解的请求。

在征收拆迁的案件中,不通过诉讼方式而是以谈判方式解决,这对于拆迁律师来说也是常见的。

这不仅可以缩短当事人打官司的时间,还可以节约诉讼成本,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本案中,王女士最终选择了与政府调解,并一次性收到了全额补偿款。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2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