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技巧

会稽怎么读(这些画的名字)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到90%以上的概率,使得“秀才识字读半边”成为一种普遍且“灵验”的现象,另外的10%,除了音义不同,还有些常用于地名或古风,有的还因此成为画的名字,比如——

中国最早的田园诗:《豳风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南宋 马和之《豳风·狼跋》

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豳地华夏族民歌。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如同现在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豳,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豳风多描写豳地的农家生活和辛勤劳作的情景。

《豳风》共有七首,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南宋 马和之《豳风·七月》局部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南宋 马和之《豳风·七月》局部

其中《七月》是《诗经》中最受古代画家所热衷的题材,《豳风·七月》以时令为序叙述了农人一年间的耕织劳作情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视农业为王业之始,无不重视农事,因此《豳风·七月》常被统治者借以传达重农、劝农、恤农的意志,此诗也因此成为建设王业的典型教材。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文征明题跋马和之《豳风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文征明《豳风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清 沈源、唐岱《豳风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清 吴求《豳风图》

历代《豳风图》实际上只选绘《七月》一诗的诗意,如元代赵孟頫、塔失不花、陈琳、盛懋、王振鹏、陈子奂,明代文征明,清代郎世宁、沈源、唐岱、周鲲及乾隆所画的《豳风图》莫不是如此。也有取《豳风》七诗作诗意图的,如宋代马和之所作《豳风图》,但人们所看重的依然是《七月》的政教意旨。

斫与不斫,并不重要:《六祖斫竹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南宋 梁楷《六祖斫竹图》

六祖即禅宗的创始人惠能。

六祖之前,禅宗把“坐禅”当作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惠能反对这种僵化的意识,他认为心即是佛,行住坐卧都是在修禅,喝水担柴,都能悟道,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

南宋画家梁楷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与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虽非僧,却擅禅画。在《六祖斫zhuó竹图》中,梁楷通过描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砍竹的情景,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惠能“挥刀砍竹也是修行”的观点。惠能在劈竹的过程中“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

梁楷发挥了他的减笔画特长,画的笔墨极为粗率,却有一种意念贯穿其中,此念意深澹远,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使画中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梁楷参禅入画,也就视画非画了。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六祖斫竹图》局部

梁楷是位深通禅理的画家,他的高明之处是没有画出六祖的容貌,六祖举着刀,那柄刀却与竹子并行,这一刀下去能砍中竹子吗?砍中与否并不重要,六祖明白“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如此才能不离自性。只有对世俗物质无所留恋,才能深刻领悟佛性。如果执著砍竹,就会失去自性。这与“空即是色”是一个道理——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画中六祖砍竹,砍倒好,不砍倒也好,这才是无所执着。

三月三,来修禊:《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钱榖《兰亭修禊图》局部

修禊(xì)是古代传统民俗。

古代以三月初三为修禊日,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到水边进行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文人雅聚的经典范式,最著名的莫过于晋唐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越城区)的兰亭修禊。

公元353年的这一天,四十多位全国军政高官应会稽内史王羲之的邀请,云集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借修禊之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比试才艺。后来东道主王羲之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乘兴作序,其文采灿烂,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兰亭集序》由此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北宋 李公麟《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南宋 赵伯驹(款)《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元 赵孟頫(款)《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仇英《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崔子忠《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唐寅《兰亭修禊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杜堇《兰亭修禊图》

“曲水流觞”是兰亭修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在地面上凿出弯弯曲曲的沟槽,并将溪水引入渠中,众人坐在水渠两侧,把盛满酒的酒杯从上游放下,任其飘流,杯停到谁那里,即饮酒赋诗。此举引来后代雅士纷纷效仿,往往在园林中建有流杯亭,更成为历代画家热衷表现的题材。

那一场圯上的邂逅:《圯上授书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李在《圯上授书图》

《圯yí上授书图》是明代画家李在的人物画代表作,描绘了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兵法的故事。

秦朝末年,韩国青年张良试图刺杀秦始皇未果,于是更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县)避难。某天,他在当地的圯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子甩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张良很生气,但念及他年岁已高,还是忍住不快照办了。老人说了句孺子可教,约他五天后破晓时分来此见面。

前两次张良都比老人晚到,第三次,张良不到半夜便等在桥上,老人大喜,确认他坚忍守信,送给他一册《素书》,告诉他熟读此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再过十年,天下会有战乱,过十三年之后,张良会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这块石头就是老人的化身。

张良认真研读《素书》,后来果真辅佐刘邦成其灭秦兴汉的开国霸业,被封留侯。功成名就后,张良想功成身退,汉高祖不放。又过了三年,张良随汉高祖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便派人把黄石取回家如珍宝般供奉起来。张良死后,与黄石合葬一处,这就是著名的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明 李在《圯上授书图》

这些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嘉庆皇帝御题《圯上授书图》

明宣宗朱瞻基是位能文能武的明君,作为宣德时期最杰出的宫廷画家之一,李在做这幅《圯上授书图》,既有劝谏也有颂扬其修为成就大业之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神秘的文字与传统的笔墨相遇,注定留下一幅幅意味更加深长的不朽画卷。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1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