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饶事件(解析1955年8月2日中央军委会议通过的56名上将授衔名单)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1955年8月2日中央军委会议通过的元帅与大将授衔名单,本期将专门详述1955年8月2日中央军委会议通过的56名上将授衔名单。
1955年8月2日中央军委召开军委会议,通过了少将以上授衔名单。同日,彭德怀向军委主席毛泽东上报了《关于少将以上军衔评定问题的报告》。关于上将的评定,彭德怀在上报毛主席的《关于少将以上军衔评定问题的报告》中专门提到:
"…上将名单(五十三名),除三名起义军官须请中央确定外,其余人选已取得一致意见…"。
从彭德怀的报告中可以得知,中央军委拟授上将名单为56人,上将名单已确定53人,还有3名起义军官的拟评上将军衔还有待中央确定,预授上将名单合计共56人。关于1955年8月2日军委决定的56位上将人员的产生,从1955年1月中旬的军委座谈会研究的上将名单为58人到1955年8月2日确定为56人,上将人选的产生经过了多次变动。从1955年1月中旬最初确定的初评上将为58人,到经1955年1月底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暂定上将名单为51人;再到1955年3月中旬军委确定上将人选为53人;后又经1955年5月减少1人后上将人选又定为52人;1955年7月下旬军委又经过了反复酝酿与研究确定兼任军队职务的4位地方干部,为照顾起见亦评衔为上将,上将名额又增加为56人。1955年8月2日军委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少将以上1063人的预授名单,其中提到上将预授为56人。盘点从1955年1月军委座谈会通过的上将预授名单到8月2日军委会议确定的56人预授上将名单,现将上将产生的详细过程介绍如下:
一,1955年1月14日至15日,军委座谈会通过的初评上将58人至51人名单
1955年1月14日、15日,中央军委由彭德怀主持召开了军委座谈会,通过了两个上将预授方案。第一方案预授上将为58人,第二方案为比第一方案减少了7人,为51人,减少的7人为原预授大将第二方案中的新增7位大将人选,他们是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1),1955年1月15日,军委座谈会通过的预授上将第一方案58人名单:
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达,杨成武,李 涛,傅钟,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周士第,谢富治,王新亭,叶飞,黄永胜,陶铸,朱良才,李井泉,王建安,杨 勇,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莫文骅,李天佑, 刘 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化若,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焕,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贺炳炎,阎红彦,曾希圣。
(2),1955年1月15日,军委座谈会通过的预授上将第二方案51人名单:
李克农,陈伯钧,李达,杨成武,李 涛,傅钟,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周士第,谢富治,王新亭,叶飞,黄永胜,陶铸,朱良才,李井泉,王建安,杨 勇,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莫文骅,李天佑, 刘 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化若,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焕,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贺炳炎,阎红彦,曾希圣。
二,1955年1月下旬,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确定的51人上将名单
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名上报的两个上将初评方案上报毛主席后,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定上将预授人选采取第二个方案,决定上将名额为51人,还决定已到地方或中央工作的兼任军队职务的人员暂时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衔的评衔工作。同时中央书记处还提名原东北军代表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应评为上将人选。1月下旬,毛主席又将中央书记处议定的上将以上人选又转给彭德怀,由彭德怀再次征求并落实预授人员。根据中央的评衔指示,彭德怀与罗荣桓多次召开军衔会议研究削减上将人选。经过多方洽商,确定了51人预授上将人选。51人预授上将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宋任穷,肖 克,王 震, 周纯全(原上报大将的第一方案中的四人);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原上报大将的第二方案中新增加的七人);李克农,陈伯钧,李达,杨成武,李 涛,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王建安,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刘 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吕正操,阎红彦,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由于毛主席在预授名单中确定大将人选与上将人选分别为11人与51人。由于原11名预授大将人选被调整为上将人选,再加上中央提议吕正操1人为上将。后经彭德怀与中央军委多次协议决定原上报预授上将人选削减12人,预授上将人选定为51人。在原上报初评上将与大将人选中,共有12人退出了预授上将名单,他们分别是:谢富治,叶飞,陶铸,李井泉,曾希圣(地方干部兼任军队职务);莫文骅,郭化若,程世才,李天焕(副兵团级);贺炳炎(准兵团级);傅钟,周士第(军衔鉴定未获通过)。
三,1955年3月中旬,中央军委排定的53名预授上将名单
1955年3月初在军队审干运动中军委通过了对傅钟,周士第二人的政审结论,二人的军衔鉴定被军委通过,二人重新进入拟授上将名单。另中央决定大将名额由原11人减少为10人,经中央综合研究,张宗逊由拟评大将改授为上将。原拟评上将人选王建安因受高饶事件的牵累,因拒绝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经中央决定,王建安被中央剔除在首次授衔之外。共和预授上将名单遂有原51人增加到53人,原初评51位上将名单中减少王建安1人,增加张宗逊,傅钟,周士第3人。
1955年3月中旬,中央军委通过的53人上将预授名单
张宗逊,宋任穷,肖 克,王 震, 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达,杨成武,李 涛,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刘 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吕正操,傅钟,周士第,阎红彦,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四,1955年5月,中央军委确定上将名单为52人
1955年5月,中央决定拟评上将、后勤学院院长李聚奎转地方工作,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因李聚奎从军队转业,他的拟评上将军衔评而不授,预授上将名单由原53人减少为52人。
五,1955年7月下旬,中央军委增加四位地方干部为上将,确定上将名单为56人。
1955年7月6日,现役军队干部拟授少将以上名单上报彭德怀,7月11日军委召开会议审查确定拟授少将以上现役军衔的人员名单。现役军官干部的评衔结束后,关于已转到地方工作和兼任军队职务的干部的授衔问题,1955年7月14日总干部部向军委上报《关于评定军衔工作向军委并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凡兼任军分区政委以上职务者,对其军衔采取评而不授的办法。据此规定,罗荣桓列出了43位在部队兼任省军区政委或具有军队代表性的地方干部名单列出,呈报中央军委,建议43人评而不授军衔。中央与军委决定凡未参加1952年军队评级工作的地方干部和驻外使节,不参加现役授衔工作。为照顾起见,中央决定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四人因在军队担任实职而评授为上将军衔。
1955年7月下旬,中央军委通过的56人上将预授名单
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肖 克,王 震, 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达,杨成武,李 涛,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刘 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廖汉生,吕正操,乌兰夫,傅钟,周士第,阎红彦,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1955年8月2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56人上将预授名单。后毛主席指示上将名额削减2个,廖汉生与徐立清主动降衔为中将。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第18次全体会议在审议预授上将名单时又增加贺炳炎为上将,共和国1955年首次授衔55位开国上将终于诞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