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团事件(对越反击战)
导语:
2015年年初,网络上一篇名为《一些易被忽略的近现代人物言论》的文章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文章的作者网名叫“顺流耶逆流矣”,他声称:自己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有关近现代人物言论的资料,这些资料很难找,而且之前从未出现过,于是他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了本章。
文章中有一段开国上将陈锡联的“原话摘录”,从这段“原话”看,似乎是陈锡联将军认为许世友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表现不尽人意。
文中,这段“原话摘录”可谓言辞极为犀利,简直可以说是“怒怼”,并且有认为许将军应该被“直接火线枪毙”这样的过激言辞。
不少对于那段历史不甚了解或者对许世友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表现不太清楚的网友,对于文章内容信以为真。
但是对那段历史稍作了解,便能发现文章中这段“原话摘录”其实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脚,纯属蓄意捏造。
文章中那段“原话摘录”是怎么写的?从哪能看出那段话纯属造谣呢?许世友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表现到底怎么样呢?
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一些易被忽略的近现代人物言论》文章内容主要涉及从北洋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后40年的军、政领域中的名人,内容新奇,前所未见,言辞尖锐犀利,颇能博人眼球。
作者还煞有介事地为文章中每段话注明了引用来源,并且提供了参考书目的图书馆检索码。
很快,这篇文章在网上疯狂传播,获得了广泛关注。一些不明就里或者对文章所写历史不甚了解的网友,对文章内容信以为真。
甚至有网友将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为确凿证据引用,以证明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观点。
文章中关于“陈锡联怒批许世友”的那段原文如下:
“但做战例总结,咱们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为尊者讳,也不要为死者讳。
就拿东线(指1979年中越边境反击战的东线战场)来说,现在说许疯子(指许世友)是胡闹,是昏头,有没有同志反对?三个军,十几个师,六成机械化行军,大纵深突破,连人家一个完整的防区集团军都没兜住,最后搞了个交叉火力线(指东线停战时,双方火力接触区的情况),让人家打了几个反击。这打的什么仗?
烂仗、蠢仗、糊涂仗!说句不好听的,当年和印度人也这么打,直接火线枪毙,也没人去喊冤!许疯子人没了,咱们不是揪住不放。只是拿来做个比方,让同志们知道,党内军内要民主,要实事求是,不要搞虚的。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该怎么骂就怎么骂。不让说,不让骂,都成了闷嘴葫芦,将来打起仗来,是要吃苦头的!
——陈锡联,原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原沈阳军区司令员,原北京军区司令员,原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1月《党内要让人说话,说真话》”
这段话多少有些迷惑性,如果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对陈锡联将军的性格、为人不了解,乍一看,还真容易被迷惑。
毕竟这段话写得有鼻子有眼,还注明了引用出处。更何况,那些从战争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开国将领们,多有心直口快、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者。
因此这段言辞过激的怒批似乎比较合理且可信,这也是很多网友被这篇文章迷惑的原因。
在此之前,关于许世友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表现,就有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议论。
对越自卫反击战分为东、西两线作战,东线是广西方向,西线是云南方向。东线由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挂帅指挥,西线则由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指挥。
单从伤亡人数上看,我军在东线的伤亡人数确实比西线多,是西线的1.97倍。
一些人以此为依据,片面地认为许世友将军的表现没有杨得志将军好。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一些人还拿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中央对二人的任用做对比:
“战后,1980年年初,许世友将军和杨得志将军都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该职务现已不复存在),但杨得志将军此后先后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和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务,而许世友将军则逐渐淡出军中重要位置。”
这些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许将军因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不佳而受到‘冷落’的一个证明”。
之前一直存在的这种议论,也是陈锡联那段“原话摘录”被很多网友相信并得以迅速传播的一个原因。
二、为什么说此事纯属谣言?
其实对那段话稍作推敲,便可发现其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从字面上看。
文中的“交叉火力线”一词并非专业词汇,在军事用语中只有“交叉火力”这样的词,而没有“交叉火力线”一词,打了一辈子仗的陈锡联上将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不会说出这么不专业的词语;
许世友将军的外号有“许和尚”,因为他在参加革命前曾经在少林寺学过武术,但是“许疯子”这个称呼是头一次出现,这难道是陈锡联对许世友的单独称呼?可能性很小。
其次,从内容上看,这段话就显得更不专业了,甚至是对那段历史都不了解。
我军在东线战场投入的兵力是6个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共19个师,而不是那段话中的3个军,十几个师;
文中的“六成机械化行军”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当时我军东线参战部队全部是骡马化甲种陆军师, 整个作战期间,我军只有42军124师进行过一次摩托化行军,根本谈不上“六成机械化行军”;
文中“连人家一个完整的防区集团军都没兜住”这句话也有问题,越南陆军的最高建制级别为军,从来没有所谓的“集团军”编制,这暴露了作者对于历史、军事知识的无知;
文中的“让人家打了几个反击”也存在问题,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无论是在我军进攻还是撤退阶段,并不存在越军实施反击的情况,“让人家打了几个反击”这种说法明显是不了解情况,凭想象写出来的。
最后,从陈锡联的性格、为人以及他和许世友将军的关系上看,这段话也不会是出自陈锡联之口。
陈锡联将军在党内有“双面狐”的外号,这是因为他情商高、会做人、比较圆滑,不是前文提到的心直口快、脾气暴躁的形象;
李先念曾对陈锡联评价说:
“能团结意见相同的人,也能团结意见不同的人。组织观念极强,一切以大局为重,个人委屈个人消化之。”
陈锡联身边了解他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
“指挥作战,胆大心细,处理人际关系,小心谨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陈锡联和许世友是老相识,二人都是红四军出身,许曾是陈的老上级,二人是有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的;
另外,文中“直接火线枪毙”这样带着情绪、“泼妇骂街”般的过激的言辞,也十分不符合陈锡联将军的人设。
这段“原话摘录”,措辞上非常不专业,内容上存在很多硬伤,人设上也与陈锡联不相符,这段话真是出自陈锡联将军之口?显然不是。
除此之外,还有能证明这篇文章是作者蓄意捏造的证据。
在这篇文章疯传开来的时候,一个网名叫“welcomee”的网友发了一个帖子 :
“刚回来,报告一下情况,用作者提供的CA000037找不到查询结果,单独查每段话的引用来源均无结果。另外作者给的这个编码也不符合中国图书分类法。”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还有一个文中提到的某个历史人物的后代,也出来澄清:
“涉及其他人的,我无法 一一核实出处,但涉及我家人的那条,完全不是事实。炸馆的时候他正在国内休假,何谈紧急动员……他也晚报上看的好吗。虽不敢说帖子全假,但显然杜撰为 主。”
从种种方面来看,文中“陈锡联怒批许世友”一事纯属造谣,完全是作者无中生有、蓄意捏造的。
由于这篇文章罔顾历史,编造谣言,文章发出不久后,各大网站、平台都对其纷纷进行了下架、撤回、“和谐”处理。
不知作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赚取流量,还是蓄意抹黑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历史人物。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这种歪曲历史、制造谣言的做法都是可气、可恨,不可取的。
好在,网络也并非法外之地,这些为了吸引眼球毫无底线,打着“言论自由”、“还原历史”的旗号,对革命先烈进行恶搞、调侃、甚至侮辱等行为,不仅要遭受道德层面的谴责,还会受到法律的惩治。
比如,2018年,叶挺烈士之子叶正光及孙辈发起的被称为“烈士后代起诉侵权第一案”的案例。
法院判决被告方,在三家国家级媒体上连续五天公开发布赔礼道歉公告,同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10万元。
再比如,2015年,邱少华向大兴法院提起的诉讼,大兴法院判决二被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公开发布赔礼道歉公告,向原告邱少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二被告连带赔偿原告邱少华精神损害抚慰金。
这些被告人是罪有应得,他们受到了法律的惩治,真是大快人心。
下面我们谈一下许世友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表现到底如何,以及战后中央对杨得志、许世友两位将军的任用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三、许世友将军的表现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由许世友将军挂帅指挥的东线作战主要有三个方向,即高平方向、谅山方向和禄平方向。
在谅山方向和禄平方向的作战,进行得相对顺利,军史爱好者普遍认为我军打得不错。
在谅山方向,55军攻克同登、谅山,创造了所有参战军中歼敌数量最多的纪录;在禄平方向,43军进展迅速,有力地配合了55军攻取谅山的作战行动。
让许世友将军遭受误解和非议的是在高平方向的作战。
我军在高平方向进展不太顺利、战斗打得很艰苦,伤亡也比较大。原计划投入7个师,在3至5天内全歼该地区的越军346师及地方部队。但实际上,我军投入了11个师,打了28天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而且,50军150师448团在回撤时,在那嘎以北地区损失一个营,成为这场战争中我军最大的损失。
对许世友将军提出质疑的人还指出,云南方向的进展比广西方向顺利,伤亡人数也少。
这虽然是事实,但只看伤亡人数,未免太片面了。
正如西线43军褚军长所说,西线的情况没有东线那么复杂,受到的考验也没有东线那么严峻。
而且,我军和越军在东线投入的参战兵力都比在西线投入的多,东线的作战地域和作战规模也都比西线大,东线的伤亡人数自然要多一些。
据统计,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共毙敌47000余人,击伤敌人7000余人,俘虏敌人2000余人,而我军共牺牲6954人,负伤23000余人。
我军的伤亡人数确实不少,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包括高平方向的作战进展不顺利、伤亡人数多,这是事实。
我军之所以伤亡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长期没有实战,参战士兵缺乏实战经验,甚至很多士兵此前,因承担繁重的生产、建设任务,所以军事训练不足。
比如,参战的128师,当时除了383团8连以外,全师因承担繁重的生产、建设任务,已经两年没有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了。
而越军几十年里,先后和法国、美国等国军队作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山野丛林作战经验。
2、战争前期,我军有些参战部队的武器装备是比较差的。
比如,我军当时一个9人制的步兵班,只装备了3支56式冲锋枪、4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一挺56式班用轻机枪,火力明显不足。
而越军当时成建制装备了苏式突击步枪和RPG火箭筒。越军从苏联获得了大量军事装备,这让越南一度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自居。
3、当时很多参战部队,在北方作战较多,在南方地区作战很少,我军对敌情、战场地形、气候环境等方面都不太熟悉。
许世友曾总结说:
“我们过去也都是在北方作战,但南方作战从我们到下边的同志都是不熟悉的,没有打过嘛!他那个地方10月份以后是旱季,5月份以后是雨季,我军基本没有在这种地区作战的经验。”
从这些原因来看,我军伤亡人数较大是有一些客观因素的,把伤亡人数大、作战进展不顺利,完全归结于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上来,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再厉害的指挥官也不能保证一场战争中的每一次战役、每一场战斗都取得胜利,都打得很完美、很顺利。
我认为,对许世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表现下面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许世友是一员猛将,执行命令坚决,作战勇敢,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虽然没有表现出让人惊叹的战役指挥艺术,但是也没有明显的错误,中规中矩,无可厚非。”
试图借此战贬低、指责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作战能力都是不符合史实,不实事求是的。毕竟毛主席都曾评价许世友说:
“许世友是员战将,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
对于此战到底打得如何,许世友将军自己曾说:
“至于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
我军总共用时28天,就取得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总体来说,我军虽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取得了重大战果和历史性的胜利。
我国凭借此战,打击了越南当局不断膨胀的盲目自信和狼子野心,维护了我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同时安定了东南亚局势,促进了东南亚的和平局面。
战后,中央对于许世友和杨得志的任用不同,原因并非像有些网友臆测的那样。
1980年时,许世友已经74岁了。许将军当时的身体状况以及精力,承担繁重的军内要职工作已经比较吃力了,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
而杨得志比许世友年纪小了五、六岁,身体状况以及精力允许,当然可以继续承担一些繁重的军事工作。
这应该是两人在战后安排不同的主要原因。
结语:
看待历史应该客观、实事求是,我们没有必要回避问题、遮掩瑕疵,更不应该恶意贬低、歪曲事实、搬弄是非。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也要学会甄别、区分和独立思考,不要被轻易迷惑。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