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荷兰事件(17世纪荷兰泡沫事件始末)

17世纪荷兰泡沫事件始末,千百万人因此倾家荡产

前言:泡沫事件是源自17世纪荷兰的历史事件。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那么,泡沫是怎么累积起来的呢?泡沫又是怎样变成泡影的呢?这给我们投资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教训和警示呢?欢迎来到今天的雷坑现形记,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泡沫的故事。


正文:

说到,很多人脑海可能是无尽的花海,是美丽的火焰纹,是漂亮的花束。还是土耳其、荷兰、匈牙利等国的国花。关于有个大名鼎鼎的事件,Tulip Mania,狂热,这个听起来像是一种癔症的名词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狂热,也被称为泡沫,Tulip Bubble。为了让大家对这个事件有一个更直观、贴切的感受,下面呢,我们首先梳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分析一下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再来探讨一下其中蕴含的财富管理知识与思想。

事件的来龙去脉: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1554年,奥地利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里第一次见到了高贵的。之后呢,这种高贵的品种被辗转流传到了荷兰。在从土耳其引进到荷兰后不久,它便染上了一种幸运的病毒,这种病使得花瓣上出现了美丽的色彩。这便使原本稀罕的奇花愈加珍贵、唯我独尊;同时,它也使得原本不菲的价格开始按照其病毒生成的不同形式及需求而不断上涨。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

不久,社会对一致的鉴别标准就变成了"一个球茎越古怪,价格就越高"。起初,还只在荷兰皇室和贵族之间进行流传,后来在舆论的宣传下,普通民众也开始对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热情,竞相抢购球茎。到1634年,抢购、种植已经由贵族圈里面的活动变成了荷兰的全民运动。为了方便球茎交易,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还特定为设定了固定的交易市场。

我们都知道,根据经济学里面的经典供求理论,在供给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市场需求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随着社会民众对于球茎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人们都坚信球茎价格还会猛烈增长,现在下血本买入可以赚大钱。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由于当年还很稀少,投机商人不断抬高价格,一棵花的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贵,从中渔利,大发横财。很快,遍布各地的商品交易所。

1634年,热已在荷兰中等收入阶层中普及开了。随后,几乎所有荷兰人都开始参与到交易中来,他们都希望通过投机来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1635年,有几十棵的价格,高达1万英镑,居然仍供不应求。当时,各大城市的银行、股票交易所每天挂出各地的牌价。奇怪的是,价格有涨无跌,使那些欧洲(如邻近的德国)的大佬们也像着了魔似的投入球茎的买卖。人们不惜变卖房产,然后争先恐后地买下仅有的这些。

到1636年,根据最狂热时的原始记载,对于一种被称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稀有品种,每个球茎的价格相当于:4600荷兰盾、一辆新马车、两匹母马,以及全套马具。那个时代一头肥壮的公牛才值120荷兰盾,不难想象4600荷兰盾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另外呢,还有一种被称为"总督"的稀有品种,在当时一株的价格是:24车的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酪。而在巴黎一枝最好的花茎的价钱相当于110盎司的黄金。1盎司是31.1克,合计3421克黄金,接近七斤啊朋友们,简直比当年炒的热得发烫的切糕还要火得多的多。

大家可能觉得很惊讶,是不是我说错了,怎么一颗能卖到将近3.5公斤黄金的价钱,都傻了吗?没错,就是傻了,只不过,不是当时买的人傻了,而是买的人都觉得别人傻了,这就是最经典的"博傻理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出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球茎买走。

大家可能还要问:万物生长皆有时,花的培育、生长也是需要时间的啊!市场在疯狂炒卖,而花的培育速度却很慢,需要六七年,怎么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呢?这就给期货交易开辟了空间。借助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在投机者的操纵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交易,哄抬价格。1637年2月4日,当卖方突然大量抛售时,人民群众就开始陷入了恐慌,市场一夜之间崩溃掉,价格在短短1周内平均下跌了90%,那些普通的品种甚至还不到一颗洋葱的价钱。1637年4月,荷兰政府当局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交易,直到这次事件不了了之。

这就是被载入史册的泡沫事件。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期货就是一种金融工具,是衍生品的一种。期,指的就是预期、未来;货,指的就是货物。投资者可以买卖未来才有的东西,比如春天买卖将在夏天收获的小麦,夏天买卖秋天才收获的大米,而且可以只用较少的钱买较多的东西,具有杠杆作用。

故事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到尾声了,大家可能现在有很多问题想问。我汇总过之前客户有问过的代表性问题,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为大家一一解答。

17世纪荷兰泡沫事件始末,千百万人因此倾家荡产

第一,一个小小的球茎,怎么能变到这么贵的?到底是谁在推动着价格的飞涨?

其实这个问题用两个词就能解释清楚,一是炒作,二是心理。

我们先来说炒作。炒作,我们都知道,就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相信大家都有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吧,白云和黑土的故事在十年前是春晚的重头戏,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当时,他俩和牛群合作过一段小品,名字叫做《策划》,讲的是黑土家的公鸡下蛋了,牛群作为一个策划人想要借机炒作,让这只公鸡和它下的蛋火起来,通过这个进行盈利。当时牛群给白云黑土讲,策划把下蛋公鸡抱走以后,需要做的就是炒作。那么我们说,泡沫的策划人是谁呢?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事件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主谋,因为参与到市场中的每一个想要通过实现一夜暴富梦想的人都是事件的推动者,我把这个"推动者"归纳成"舆论"。

我们再来说一下心理。其实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之前也有尝试过通读相关心理学的著作,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荣格的《回忆、梦、思考》等等。弗洛伊德有一句话感觉很有必要仔细品味一下,"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在我们今天说的故事里面,本能愿望指的就是"一夜暴富"类的梦想了。近年来,心理学也成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行为金融学"这样一个专业性学科。回到我们的泡沫事件,心理因素是造成价格飞涨的重要原因。有人会觉得,一个商品的价格上涨很合理,因为它会一直涨下去,那么我现在下血本买一株球茎,是不是就意味着在后面我能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呢?那这样的话,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梦想是不是就不远了啊?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那么价格飞涨也在情理之中了。所以说,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是我们说的泡沫事件的重要推手。

第二,价格飞涨还买,外国人都这么天真的嘛?

这个问题跟上面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一定的重合,"博傻理论"在前面我们也讲过了,所以在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个名词,叫"羊群效应"。通俗地讲,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具体到我们这个案例中,意思就是一群人都在买球茎,肯定是有利可图啊,那我也得赶紧买啊,再不下手黄花菜都凉了。并不是说外国人就这么天真了,或者说只有外国人这么天真的,我们国家之前出现过抢盐事件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第三,这种事情在现在的我国还会不会发生呢?有什么样的前兆特征呢?我们又能怎样才能避免受到类似案件的影响呢?

在今天看来,我们客观地说,仅仅是一种商品的炒作,既没有给荷兰当时的经济造成多大影响,也没有给绝大多数荷兰居民造成多大灾难,它只是道德说教的案例,借以抨击人性的贪婪,如果像有的媒体所言"中国股灾完胜荷兰泡沫",将它提升到金融层面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在中国也有和田玉、黄花梨、房等等的炒作,而且是层出不穷,谁也不敢保证未来不会再发生。

毫无疑问,就当时而言,脱离了花卉本身的观赏价值,进入交易所交易、去设置期货,这本身就是雷坑。我们回头细细品味,源自遥远的17世纪荷兰"泡沫"几乎昭示了以后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大部分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比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从众心理、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被牵连者的巨大损失。

那么,这一类以为代表雷坑,它且以实物为标的,并且它衍生出来了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这类雷坑都有哪些特点呢?我粗略地总结了三个方面:

第一,脱离实物商品的价值规律,不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

第二,有实物,摸得见、看得着,舆论一宣传,易于影响大众情绪;

第三,利用贪婪和侥幸心理,正所谓"博傻理论",赌博的博,傻瓜的傻。

至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受到类似案件的影响,属于我们下面马上要说的财富管理知识与思想。

17世纪荷兰泡沫事件始末,千百万人因此倾家荡产

我们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回顾,被人们演绎了几百年的泡沫,简单说来就是引进新花,改良后得到贵族的青睐,进而成为国际时尚,价格高涨,又被投机商利用舆论加以引导,使得大众百姓参与炒作,同时借助交易所引入期货这种金融工具,扩大了它的交易规模、影响范围和投机的可能,最后投机商获利抛售引发大跌和公众恐慌,最后的最后被政府叫停,尘归尘,土归土。

这里我大体的归纳一下泡沫事件所蕴含的财富管理知识和思想。

第一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它本身的、内在的价值而上下波动,进而起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改进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说:凡是不符合价值规律的投资都需要我们谨慎对待。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具体的价格,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它本身的、内在的价值而上下波动,进而起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改进、效果提升的作用。

巴菲特说,"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作为商品也一样,价格总要和本身的价值相符。这里我们看,不美吗?没有观赏价值吗?那肯定不是,改良后的品种美的让贵族和人民群众都为之心醉,当然,最后也为之心碎了。但是它的价格严重偏离了它的观赏价值,达到近3.5公斤黄金的价格。我们能很直观的判断,栽种一株球茎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无法和喂养8头猪、4头公牛、制造一条船所花费的时间相比。那类似的,我们要问:以北京为例,有很多10万元一平米的房子,它的价格和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相比,是高了呢?还是低了呢?北京的房产有没有和当年的一样有泡沫呢?其他城市、其他实物类型的投资也需要有这样的思考,我们都要考虑它是否符合价值规律,价格是否在围绕价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如果太高了,卖出,如果过低了,我们就买入。这和买卖股票一样。

第二是"博傻理论"和"羊群效应"。虽然现在的财富管理市场并没能做到人人都是操盘高手,人人都是金融大家,但是市场中的参与者或多或少的都会懂一些基本的投资常识。割韭菜这个词我想大家都有听过,利用的就是大家对于金融市场了解不够充分,从众心理过强的原理。所以说,我们作为投资者,在财富管理过程中要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首先是要充分了解市场,金融启蒙与知识提升真的很重要。巴菲特说,"没有公式能判定股票的真正价值,唯一方法是彻底了解这家公司"。试想一下,什么金融知识都不懂的小A在券商开了账户,结果搞了一堆绿油油的股票,然后一绿到底,不亏才怪呢。再有就是冷暖自知。钱是自己的,理财产品是自己的,赚钱还是赔钱也是自己的,不要因为市场上的人怎样就怎样了,"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第三是舆论效应和投资心理。18世纪的伏尔泰称"舆论"是世界之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在各种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话,是多么彻骨寒冷啊!毛主席说的更直接:"思想这个东西,你不占领它,敌人就会占领它,总有人会占领它"。我想,作为投资者,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们关于投资理财的思想、观念,对于买和卖的判断标准是由谁来占领的?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科学判断,还是舆论号召下的感性偏好?在泡沫案例中,如果说舆论是泡沫的始作俑者,那么贪婪就是泡沫的温床。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泡沫事件。

大家认为现在的房价走势如何?当然房子本身有很大的价值不能和花类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点击了解更多,学习更多知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