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

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次延续,一次洗劫

HISTORY

公元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为了谋取更大的在华利益,趁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发动了入侵大清的战争,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因为这场战争被认为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城郊烧杀抢掠近50天,京郊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最终,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公使进驻北京等为代价,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另外,战争期间,沙俄以出兵“调停有功”为由,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从此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成为最大的赢家。

那么,最初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英法美俄四国要求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等各国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第一次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他们迫切要求中国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

同时,从1851年起,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正忙着在长江中下游和太平军作战。于是,英法美三国认为此时正是提出修约的大好时机。

1854年,《南京条约》刚好满十二年。这时,英国故意曲解1844年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其中有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条款可“稍有变通之处”的规定。于是,援引利益均沾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英法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他们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

同理,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后,美国在英法支持下,也提出全面修约要求,这时俄国也同时响应。

四国的修约要求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而当时英法正在与俄国进行着克里米亚战争,无暇东顾,所以“修约”的问题就暂时搁置了。

直到1856年3月,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获胜,因而将矛头再次转向东方,发动了侵华战争。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成为战争借口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广州码头检查装有走私货物的“亚罗号”船只,并逮捕了船上十二名有海盗嫌疑的中国船员。英领事巴夏礼称“亚罗号”曾在香港登记为英国船执照,要求释放全部被捕水手,并赔礼道歉。

而当时的广州巡抚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认为逮捕船上海盗,纯属中国内政,英国无权干涉。最终他只答应放人,拒绝赔偿和道歉。

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次延续,一次洗劫

叶名琛

此举令英国方面极为不满。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内,连续侵占了虎门口各炮台,正式揭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

为了扩大战争和增加胜算,英国政府向法国提出联合出兵的建议。

此时,法国正因“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和清政府交涉。事件起因于一个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53年,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进行传教活动,这违反了中法《黄埔条约》的规定。1856年,马赖被西林县的知县张鸣凤依法处死。

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次延续,一次洗劫

马赖

正好当时法国执政的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他极力推行海外扩张的政策。马神甫事件传到法国的第二年,法皇就以此事为借口,派出远征军1400人,与英军联合侵略中国。

华夷观念下,外国公使入城或驻京受阻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晚清外交矛盾最为激烈的地方。这正是英法联军首选广州为攻击目标的原因,也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发生地和管辖地。

按照《南京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广州城,可历任地方官都找各种理由拒绝外国人入城。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直接与英国人打交道的最高官员叶名琛,态度极其坚决,向来是礼貌拒绝,从不和英国人会面。他的前任甚至不惜伪造圣旨、谎报军情,也不愿意答应外国公使入城。

因为他们都不敢担上“违背朝贡礼仪,有损大清颜面”的风险。

不只是地方官员,甚至上到咸丰皇帝,对于公使驻京的抵触,已经到了害怕的程度。他甚至不惜答应全免关税、增开口岸,来换取公使驻京一条。

于是,清政府拒绝各国公使来京换约,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扩大的内在原因。

面对此民意不可违大事,耆英犹豫了!

看着城中无数口号旗帜中那声声骂,还有总督衙门上的一把火,耆英立马改变主意,修改了开放广州通商的命令,随后还派员跟英人交涉。

为了获得英国人谅解,甚至单独做主,以承诺不将舟山群岛割让给其他国家为条件,换取英国人的暂时退让。

英国人的暂时退让,民众看见了,可谈判中的妥协,民众看不见。

面对英国人的退让,广州民众反英士气越发高涨,更进一步刺激了矛盾的加剧,随着时间渐渐推移,眼见形势尾大不掉。

引发这一切的两广总督耆英开始想退路,上书朝廷乞求辞呈:理由是年老体弱,无力处理广州事宜,就此撂挑子不干了!

1848年初,耆英离任返回北京,东南需有干臣处理,随即徐广缙走马上任成两广总督,叶名琛也联袂而来成广东巡抚。这两人不仅深谙民意,也是清廷中著名的排夷派,他们的走马上任,无疑是告诉广州民众,我们是给你们撑腰的。

见微知著,排夷派主导东南足见清廷之中强硬派趋强

官为民之胆,也让民众有了主心骨,于是一场排夷风波越演越烈,矛盾不断加剧。

面对大清如此态度,还有广州迟迟不开放通商的现状,英国人坐不住了。

时任首相帕麦斯顿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给道光帝:

英国的忍耐并不是软弱,而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如果形势需要,英国随时可将广州夷为平地,因此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中国之事,皆为咎由自取。

如此一封近乎于威胁的信,去往北京,却杳无声息,道光帝根本没有理会!

不理不睬的背后,是清朝皇室曾经傲慢和愚蠢的延续,强硬是手段,一味用强不是办法而是愚蠢。

英国首相来信后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继位成新君

年纪轻轻的咸丰帝,上台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变动,不仅继续对英国诉求不理不睬,反而启用大批排夷官员,直接引发了英国和清朝矛盾加剧。

随后数年,广州开放通商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英国为保护在华既得利益,也没有撕破脸行事。

不过我一直深信,没有实力支撑的强硬就是鲁莽,博弈是你来我往的智慧,而不是一股脑上的愚蠢。

广州问题的悬而未决,终于在1856年,这个时间节点迎来爆发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陆续和英法美三国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事后看却是中英《南京条约》最吃亏,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后签,可获得的特权却比英国更多,在条约中规定,十二年后为保证法国美国利益,有修订条约的权利。

自己打仗,别国受益,英国当然不乐意,于是鼓噪着说:基于最惠国待遇,英国也有权在12年后修订条约,法国一看当然乐见其成,美国一看老爹发话也表示赞同。

于是这三个国家,在1854年伙同一路联名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了坚定派夷派叶名琛拒绝。地方官不管,三国公使决定直接去往北京继续诉求修约,哪知北京主管官员也是排夷派,修约要求当然无果而终。

眼见如此,英法美三国决定等待,等到条约年到来,在看大清如此应对

这一等就是一年多,1856年三国以约定到期为由再次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提议修约,又一次被拒绝。如此三番四次拒绝,终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

英法美三国舆论震动之余,也开始制造事端以求开战!

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次延续,一次洗劫

随后就是著名的“亚罗号事件”爆发!

1856年10月,驻扎广州的水师收到密保,广州城外亚罗号内有海盗意图不轨,广州水师随即出发搜查,果然发现海盗若干。随即将亚罗号水手和海盗逮捕审问,却不想这亚罗号虽是香港华人所有,却属在英国注册管辖。

正在四处找寻借口的英国人,一看机会难得立马抓住,进而借题发挥,说清朝不经英国同意,私自扣押英国船只人员不说,还将英国旗帜丢弃侮辱英国。

要求广州水师立马放人并道歉

面对英人要求,以强硬著称的叶名琛也选择了强硬到底,于是英国人送上了最后通牒,要求放人道歉要不就动武。叶名琛无奈选择放人,至于道歉,对不起没有。

英国人等待许久的借口终于有了。

公元1856年10月23日,广州海面重燃战火,随后法国又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向清朝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次,英法联袂而来,至于美国,则在后面摇旗鼓噪助威加油。

东南沿海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

只不过这次更甚,因为英法联军除了侵扰东南,还孤军深入直抵京津,战火之下,咸丰帝出逃承德,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次延续,一次洗劫

就连以调停为名的俄国,都在战后获得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了大赢家之一。

趁火打劫者众,待宰之绵羊肥。

国弱势弱者为绵羊,是弱肉强食竞和时代的标签,直至今日依旧如此。一味强硬不是博弈,一味软弱也不是博弈,有来有回,软硬兼施,进而壮大自己才是博弈。

百年前故事,今日依旧要三思。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