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祖上是知名制药企业大老板)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商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业市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风光一时,号称“四大名镇”。其中,汉口的繁荣也要归功于这里集聚的一些传统商帮,徽州的徽商便是其中翘楚,甚至有“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之谚。
明朝末年,汉口曾经有一个叫“叶开泰”的中药铺,其创始人叶天机,祖籍安徽黟县,后家族迁至江苏溧水,再迁至汉口。“叶开泰”经营得法,自制的各种丸散膏丹名闻远近,后来成了全国著名的药店之一。到十八世纪初,叶家在汉口、汉阳等地己购置了不少产业。叶氏家族由医而商,后来又由商而仕,跻身缙绅阶层。
叶氏家族在乾嘉时代出过一个名叫叶继雯的人,此人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授内阁中书。朝廷进奉文字,大多出其手,由此为大臣阿桂所赏识,大学士王杰、刘墉皆倚重之。
除了官员的身份之外,叶继雯还是一个知名的藏书家,时人曾有“八万卷过秀水朱,甲乙丙丁无差殊,屋三十间堂台橱,人与书各分区区”的说法。叶继雯之子叶志诜同样也是一个知名学者和藏书家,贡生出身,嘉庆九年(1804)入翰林院,官国子监典簿,升兵部武选司郎中,后辞官归。学问渊博,曾追随翁方纲、刘墉等名家,长于金石文字之学。
叶志诜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叶名澧,道光十七年举人,在官场上并不显赫,但也是一位知名文化学者。叶志诜的次子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叶名琛,就是那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俘虏,最后客死于加尔各答的两广总督。
与后世史书上勾画出来的颟顸官僚形象不太一样,少年时代的叶名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与叶家颇有往还的朝鲜文臣曾对叶名琛有“琨臣美如玉”的评价,琨臣是叶名琛的字。
叶名琛进入仕途可谓是少年得志,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历任陕西兴安知府,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道光二十八年即升为广东巡抚,故而史书上说“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
那么,叶名琛在出任粤抚之后,又曾有过什么样的功勋呢?
其一,是与他的上级两广总督徐广缙合作,运用各种手段阻止了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居住的企图,这就是我们历史叙述中的“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这种暂时性排外政策的成功其实为日后埋下的危机的伏笔。徐广缙和叶名琛则因为“顺民阻夷”策略的成功,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奖,徐广缙被封为子爵,叶名琛则被封为男爵,均准世袭。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得知之后,曾发出叫嚣:“如果情事需要,英国军队可以把整个广州城毁得片瓦不留”。虽然在他任上未能发动第二次入侵中国的战争,但是这种政策却被延续。
其二,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洪兵围广州,已经是两广总督的叶名琛率军平定反叛,并展开一场血腥屠杀。根据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记述:
当予在粤时,粤中适有暴动,秩序因之大乱。此际太平军兴,所向披靡,而粤乱亦适起于是时。顾粤人之暴动,本与太平军无涉。彼两广总督叶名琛竟出极残暴之手段以镇压之。统计是夏所杀,凡七万五千余人,强半皆无辜冤死。······一日,赴刑场观其异,但见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漏地,杀戮过众,不及掩埋,······
如此一个杀人如麻之屠夫,即便今天读起这样的文字,依旧让人不寒而栗。
1853年 2月 1日 , 叶名琛正式受命为两广总督兼管理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如何处理极为复杂的涉外事务,则是叶名琛需要面对的难题。当时,叶名琛虽然只是两广总督,但是又兼了一个五口通商大臣的差事,在没有建立中央外交机构的时代,这个身份的外交责任更为重大。
在当时的情境而言,叶名琛需要处理的最为棘手的外交问题就是英美法三国根据当年条约规定的的届满12年后修约的要求。对于修约问题,咸丰皇帝早有指示给叶名琛:
······前定条约,许十二年后再行更易,现已届满,难保不别有要求,该督洞悉夷情,著与柏贵等密为筹度,以备不虞,切不可稍露端倪,启该夷窥伺之渐。
但是咸丰帝所说的“密为筹度”,其实就是拒绝修约,以冷处理应对洋人的诉求。在三国提出要求之后,清廷谕令叶名琛:“设法开导,谕以坚守成约,断不容以十二年变通之说,妄有觊觎”。叶名琛本人也多次上奏,请求谕令外国公使到广州与其会商,他将“相机开导,设法羁縻”。
咸丰和叶名琛都不理解,19世纪中叶的欧洲列强并非历史上可以羁縻的蛮夷,被动消极的应对策略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掩盖问题都做不到。1854年的修约要求未得结果之后,1856年,伯驾继任美国公使,并且在取得英、法支持的情况下,再次提出修约要求。各国公使眼看在广州解决不了问题,都打算北上,直至天津,去找清廷中枢交涉。咸丰皇帝似乎很担心洋人公使靠近京畿,他给叶名琛的指示是:
体察情形,妥为驾驭,如该夷所欲更改之事,实止细故,不妨酌量奏闻,稍事通变;如仍似前年之妄事要求,即行正言拒绝,务宜恩威并用,绝其北驶之念,勿峻拒不见,转致该夷有所借口。
广州交涉始终没有任何进展,叶名琛不仅对于修约一事始终拒绝,更对当年条约内容极为生疏,如此颟顸,却担当大任!“小行变通则可,大事无权办理”,这是叶名琛应付洋人的托词。事实上,拖延与回避正是咸丰皇帝给叶氏的指示精神,叶名琛不过是““谨遵圣训,恪守成约”。
1856年10月发生于广州的“亚罗号”事件和起于广西西林的马神甫事件成为英法两国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而在此之前清廷消极被动外交政策也应当为战争的爆发负责。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英国海军进攻黄埔炮台,舰队驶入省河,占领了广州城下游附近的江口各炮台、沿澳门航线的各炮台等,同时又占领并据守住商馆。
面对英军入侵,叶名琛也阻止了抵抗,还发布告示,对擒获英夷或斩级缴献者从优给以奖赏。因此,广东民众群情激忿,对外来的西洋人进行了打击,“时洋艘至粤者,为义勇沿河截击,人船多伤,官不能禁”。同时为了泄愤,广州人还烧毁了六座洋行。
这种泄愤式的报复,其实对大局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是叶名琛和清廷却将此看成军事上的“胜利”,咸丰帝甚至还说“此次已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一为报复,或先驶往各口诉冤,皆系逆夷惯伎。当此中原未靖,岂可再起风波。”
咸丰皇帝甚至幻想什么“倘该夷连败之后,自知悔祸,来求息事”,应当设法驾驭,以泯争端;“如其仍肆鸱张,亦不可迁就议和,致起要求之患”。可以说,咸丰君臣根本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敌人,也不理解敌人究竟要的是什么!
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咸丰和叶名琛对于交涉和修约问题依旧消极躲避,最终战争未能避免。1858年1月4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总督叶名琛被俘,最终被送往印度加尔各答囚禁,成为大清帝国腐朽政治和愚蠢外交的牺牲品。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