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刚事件(15岁读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神童”都是自带光环的。不可否认,天才是存在的,他们是造物的特别恩赐,像爱因斯坦、牛顿、等都是自幼聪慧,踏破人世长夜的天纵之才。就像王国维所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所谓神童都是数十年乃至数百年而一遇的,神童若最终成才,那么他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1978年,国家为了挖掘人才,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大学开办了“少年班”,招收有特殊天分的青少年入学培养。
也就是这一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迎来了史上最小的大学生,年仅11岁的谢彦波!谢彦波上完5年小学以后,跳过了整个中学阶段,上了大学,之后更是开挂一般,15岁读硕,18岁读博,曾一度被国内媒体誉为“最有可能获诺奖的人”。
就是这个开了挂的孩子却在25岁在美国留学时被美国当局认为是“潜在的危险”而遣送回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芝兰桂树,少年英才
谢彦波出生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院里,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教师。也许是贵人言少,幼时的谢彦波,总不乐意开口说话。渴了饿了,开口说一句:“彦波要喝水”,“彦波要吃饭”除此之外再没什么多余的话,也难得主动去找小孩子玩。
刚进小学,老师就发现了谢彦波的木讷。作业做得很好,但老师提问时他从不回答,也不找小朋友去玩,总是在座位上写写画画的呆坐着。
老师去找家长沟通,谢彦波妈妈叹气说:“这孩子,像个榆木疙瘩,长大准没出息!”爸爸却不同意妈妈的看法,说:“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得好,出息不会小呢!”到底是“知子莫若父!”
读到小学二年级时,小谢彦波的天赋逐渐显露了出来, 有天晚上,爸爸检查谢彦波的作业,发现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竟做起高年级的数学题来,彦波说:“五年级班里在上课,我在一旁听了一遍就会了”。
这一发现让谢父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爸爸发现小谢彦波接受能力强,求知欲又非常旺盛,就指导他自学,小彦波每天要学差不多5个小时。
就这样,他在小学三年级就把初中的数学攻下来了,四年级就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解答了数以千计的习题。
1978年国家开办少年班,11岁的谢彦波自然就成为了少年班中的一员。这也让谢彦波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神童”,成为了全国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
少年谢彦波的成功固然有赖于天赋,毕竟智商高低,先天因素占比很高,不过,没有父亲的包容,鼓励,指导,发掘,谢彦波不可能会在11岁的时候就读到大学,对于小彦波的学习,父亲是倾注了心血的,辅导一个天才并非易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包容理解,矫正指导也是辅助孩子成才的关键!
过不去的博士坎儿
论其学习能力,谢彦波无可挑剔,11岁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少年班,并且提前一年结束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才们的社交能力差似乎是一个规律,跟美剧《小谢尔顿》中的谢尔顿一样,年少的谢彦波自理能力差,而且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
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显然,父亲在教他知识的同时并没有成功的培养起他的社交能力,“大学生”谢彦波甚至于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没有,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谢彦波15岁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师从于渌院士,攻读理论物理,在攻读硕士期间,谢彦波的自大和他怪诞的行为方式曾一度让于渌先生难以接受,但是于院认为“非常人行非常事”也就给予了他极大的包容,让他拿到了硕士学位。
这也是他此生的最高学位。谢彦波硕士毕业后,又在18岁时跟随当时的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此时的谢彦波已经完全没有了平常心。
心理健康这一课,谢彦波学的很差很差,狂妄自大的他没有办法和导师和睦相处。
“谢彦波与导师不和”是中科院里公开的秘密。最终,他没有在周光召院士手里拿到毕业证书,转而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诺奖得主菲普利·安德森,希望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也让国内媒体称其为“最有希望得诺奖的人”。
可是,到了美国的谢彦波,与导师的关系并没有改善,老师是一个骄傲的人,他比老师更骄傲,与导师的分歧日益严重,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博士学位自然也渐渐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在攻读博士的路上,谢彦波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他不是败在智商上,而是败在情商上,少年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社会的吹捧,这一切都使得他自我极度膨胀!要想使天才真正得用,必须要“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要智商与情商两手抓!
潜在危险谢彦波
与导师不和并不能使谢彦波成为美国人口中的“潜在危险”。谢彦波被遣返回国的导火索是“卢刚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北大留美学生卢刚因为与导师及同学不和,最终在校园里枪杀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学生及教授共六人。
“卢刚事件”当时震动了中美两国。美国学术界议论纷纷,教授人人自危,这样一来,与导师久有不和,行为怪异,狂妄自负的谢彦波自然被视为了“潜在的危险”,昔日的中科大神童也最终变成了被遣返的危险人物。
从15岁读硕,18岁读博的天才儿童,变成了潜在的危险人物。谢彦波用一副好牌输了人生这场赌局。
我们不能单单把谢彦波的失败归咎于个人。钱理群说“一切问题都是教育的问题”,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谢彦波自己都没能及时的补上“德育”这一课。心理的不健全导致了他的悲剧。这也再次验证了那条真理——“欲成才,先成人!”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