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余音绕梁造句子(每日背诗)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去年一首古风戏腔《赤伶》横扫网络,曲风悲凉,悠长的曲调中,一点英雄气带着灵魂不死的倔强和忧伤余音绕梁久久不散,细细听总能触动听者的心弦。这首歌以曲中伶人视角展现,藏得是一个爱国伶人在弹唱间为国捐躯的故事。“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谁道戏子无情,谁又敢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却不知戏子也有一颗捍卫民族大义的赤子之心。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赤伶》背后的故事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之心是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里的,爱国之血是传承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的,它不分身份、不分地位、不分穷富,它只有方式的区别,没有性质的变化,就像是一条条路,最终通向的都是祖国统一、民族万岁的大本营。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也有很多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千古流颂。不论巾帼须眉,只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他们想得很简单,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爱国梦。纸上墨中,字里行间,似乎能看到他们高大巍峨的身影,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是我们民族和文化延续不断挺立东方的脊梁。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诗,是来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去感受他震撼人心的爱国情怀。


塞上曲二首·其二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唐代〕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这首诗的作者戴叔伦(732—789),是唐代诗人,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他出生于隐世家族,爷爷戴修誉和他的爸爸戴昚用,都做了一辈子隐士而不愿为官。戴叔伦生活的时期,是唐代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阶段。也许是受到父辈们的影响,戴叔伦虽然也出仕为官,官运亨通,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归隐山林的道路。一生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或许,这便是命中注定吧。出世便无欲无求游走山水之间,入世则修身齐家平天下,中国古代的文人一直在这两个角色中切换。正应了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是儒家的,而失意时是道家的。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因为长期与底层人民接触,有些诗作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从这首诗的风格来看,应该是作于作者“入仕为官”之时。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第一首全篇是“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相比较今天我们选择的这首,第一首中引用了汉代娄敬的典故。娄敬是汉初时人,是最早劝说刘邦建都长安的谏臣。因此被赐以刘姓,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匈奴兵强,他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以增强国家的实力。戴叔伦对娄敬的和亲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后两句中,讽刺了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可以看出来,胸怀壮志的戴叔伦,对边事的处置存有尚武意识,对和亲的行为甚是唾弃,认为这是一种苟且掉价的举动。

这第二首较之第一首浅明了许多,也是我们选择的原因。“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汉家,即大唐。旌(jīng)帜,旌旗。阴山,即横亘于中国北部的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还是中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交融地带,因此常常出现于边寨诗中。比如我们熟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满”有“布满”的意思,这第一句是说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风中飘扬,布满整个阴山,运用夸张,突出了我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不遣胡儿匹马还,如此强盛的兵力,突厥胡人胆敢来犯,肯定叫他有来无还。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里和第一首一样,用到了汉代的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玉门关”是唐诗中常出现的地名,是古汉长城的关隘之一,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汉之后,多个王朝在玉门这里设立边关,因而“玉门关”也成了戍边诗、边寨诗的常客。比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等。“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对,就是那个出使西域的班超。他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30年的驻使西域生涯,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在戴叔纶看来,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爱国就应该“此身长报”,哪怕身死异地,葬身他乡,化作“无定河边骨”。他通过三四两句,深切地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戴叔伦的这首诗,同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格类似,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写了大丈夫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效国家,读起来慷慨激昂,豪气冲天,让人荡气回肠。


最后,我们再一起回味一下这首《塞上曲二首·其二》:

sài shàng qǔ èr shǒu qí èr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 bù qiǎn hú ér pǐ mǎ huán.

汉 家 旌 帜 满 阴 山 ,不 遣 胡 儿 匹 马 还 。

yuàn dé cǐ shēn cháng bào guó , hé xū shēng rù yù mén guān .

愿 得 此 身 长 报 国 ,何 须 生 入 玉 门 关 。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