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回击冤枉你的经典句子(我没错)

“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训练高情商,先学会应对不公平指责

镜子物语: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你,但拥有最终解释权的,只有你自己。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有不理智的时候。而有一种情况,最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那就是当有人说我们不好、不对的那一刻。

记得有一次我上班坐公交车,早高峰,车里人很多,有两个女人因为挤蹭而发生了口角。

两人看起来都是上班族,打扮得光鲜靓丽,二人你一言我一语,都说是对方先挤到了自己。

一开始大家也没太在意,但两人从互相争论迅速升级为高声对骂,最后竟然大打出手,一个挠上了对方的脸,一人扯住了对方的头发。

两人像是恨极了对方,动作凶狠,吓得旁边的人直往外躲。最后有几位好心人上去,使劲把他们拉开了。再看两人,头发蓬乱,脸上挂彩,衣衫不整,那样子狼狈极了。

旁边有人叹息着说,唉,一点小事,何必呢?

旁观者清,但不可否认,除非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我们对于别人的批评指责都是极为敏感的,甚至有人一说就炸,“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

人生在世,被人批评指责这件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确实有很多批评是不准确、不公正,甚至无中生有的,我们也一定会对此感到无比气愤或委屈。

这些情绪,会让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使矛盾升级,最终伤人伤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更聪明的做法,既能让自己保持冷静,也能让对方快速“闭嘴”。如果你不想被情绪所控,希望拥有更高的情商,那不妨尝试一下。

“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训练高情商,先学会应对不公平指责

01 面对指责的三种错误回应

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时,我们一般有三种错误的回应方式:咄咄逼人、被动承受、过分解释。

咄咄逼人,就是对批评做出强势的反击。“你竟然敢批评我。”“我是不好,但你也好不到哪去。”

一般来说,在关系亲密之人,或不太熟的人面前,我们最容易做出这种回应。因为那时我们没有太多顾忌,会把内心的怒火毫不掩饰地发泄出来,“别人说我我能忍,但家人一说我,我立刻就炸”,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人性格像刺猬,浑身带着铠甲和刺,绝不能受哪怕一点点批评,不然就会变的非常激动,纠缠个没完,这种回应方式有着巨大的弊端。

如果对方也不依不饶,谈话就会立即变成一场激烈的无意义的争吵。即便你的强势让对方住了嘴,这绝不代表对方认同你。如果你们常常抬头不见低头见,他还是会找机会揭你的短;如果对方心存怨恨,还可能会暗中报复你。

如果你总是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那么很快就会被形形色色的批评者包围,每个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讲出你的不足之处。即使你刚开始还能负隅顽抗,时间长了,你的自尊也会被打压全无。

被动承受,就是一遇到攻击就表示认同、道歉和投降。老板批评你工作不用心,你立刻说“我知道了,我马上改”;妻子抱怨你体型偏胖,你立马迎合:“是的,我太胖了,真不敢想象你怎么容忍我。”

采取这种回应方式的人,普遍抱着一种避免冲突、息事宁人的心理。的确,当批评者发现无法激怒你,毫无趣味性可言时,会识趣地走开。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

从长远来看,你会发现很多批评者喜欢瓮中捉鳖,他们会得寸进尺,三番四次地肆意抨击你,就因为他们知道能从你这里得到歉意或认同。你的反应让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感觉。

并且,你表面虽然接受,但内心依然会委屈,脑海中依然会想要辩驳,这种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在心底,会让人变得忧郁、懦弱、自卑,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第三种错误回应是过分解释,常见于职场。我以前有个同事,只要上司指出她在某项工作上做得不到位,她不会激烈反驳,但马上会给出一大堆的理由,比如客观条件不具备、其他部门不配合等等,意思就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事情没做好,原因不在我。”

这种回应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越描越黑。或许,上司说你不用心不努力,确实是冤枉了你,但你的诸多理由,会让上司认为你是在推卸责任,以掩饰自己的心虚。过分解释,是职场的大忌。

“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训练高情商,先学会应对不公平指责

02 不要把别人的批评太当回事

面对指责时的种种错误回应,都反应了一个人自尊的不足——自己不自信,不自知,所以赋予别人的评价很高的力量和分量,让这些评价有了巨大的伤害性。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的李雪莲,打10年官司,为的就是让别人改一句话,“我不是你说的那样,你还我清白”。就好像,别人说她是潘金莲,她就真的是了一样,好像自己的清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别人说了算一样。

自尊不足的根源很深,我们年幼时受到的过度保护,或不适当的批评,都会造成这种现象。重建自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我们也可以走个捷径,做到在指责面前保持内心平静。

这个捷径就是:你要看清楚,别人对你的看法有多么“不靠谱”。

大量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受自身性格、经历、价值观、需求、生理和情感状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眼里看到的客观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人们通过一个扭曲的“电视屏幕”来看世界,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想看到的东西,根本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

最明显的例子是记忆扭曲。记得有一次,我和爱人一起去看房子,我们同时看中了一套二手房,并且非常仔细地参观了几遍。

回去后,我们讨论着那个房子,结果发现两个人的记忆根本对不上。我说在餐厅左侧有一个棕色的柜子,爱人说,那里明明只是一道白墙;我说卧室床边里有一张深色的桌子,他说那桌子的颜色难道不是明黄?

“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训练高情商,先学会应对不公平指责

看物如此,看人也一样。批评者批评的,只是他在自己的“屏幕”上看到的你,而这根本不是真正的你,只是批评者自身的折射而已。

你要知道,一个人批评你性格孤僻,也许只是这个人天生爱热闹,无法了解你的处世方式;一个常常因为小事而冲你大发雷霆的人,可能生性易怒;某个人总是对你骂骂咧咧,有可能是患了溃疡或偏头痛,问题根本不在你这里。

一个崇尚衣冠整洁的人,会无限放大地看到所有衣冠不整的现象;一个崇尚独立的人,会把合作理解为无能;一个内心自卑的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批评姿态,也许只是想显得比你更聪明、更正确;一个总是故意找你茬的人,也许只是因为情绪不稳定,碰巧把你当成了出气筒。

小题大做的批评者常常怀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的批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本来没有更多工作要做的情况下,老板要求你周末加班,你的拒绝让他怒斥你“工作态度有问题”。

而真正的原因,这位老板只是想通过让下属周末加班,给他上级的大老板留下好印象。这跟你的工作表现没有任何关系。

凡此种种,当你了解了别人对你的评价到底有多么“不靠谱”,就无需把这些批评太当回事。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批评而贬低自己,就大错特错了。

听到别人批评你时,你可以问自己:“这个人的屏幕上显示了什么?”你可以怀着兴趣去分析对方,而不必产生任何负面情绪。

并且,你也完全没必要反击、解释,因为无论是性格、经历还是价值观,那些导致“屏幕扭曲”的因素是根深蒂固的,你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对方,他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训练高情商,先学会应对不公平指责

03 更高明的方法是“含糊”应对

“他的屏幕上有什么”这句话,能让我们看到批评者的局限性,从而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但接下来,我们也不能一笑置之,既然别人提出了批评,我们总得说些什么。

如前所述,反驳、沉默、解释,三种方式都不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回应呢?心理学家马修·麦凯提出了一种更高明的方法,叫作“含糊”。

含糊,适用于既没有建设性又不准确的批评,其好处是:既能让对方接受,从而快速结束指责,同时你又不必真的承认什么,可以很好地维护自己的自尊。

含糊回应法主要包括三个策略。

第一,部分同意。有时候,批评者会对你唠唠叨叨说出一长串的指责,你可以从中挑出某个点,只同意此部分内容。

批评:你太不靠谱了,忘记接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败家,非得害我们变得一贫如洗才甘心,这个家对你一点儿都指望不上。

回答:上周孩子游泳课结束时,我的确忘记接他们了,你说得没错。

批评:服务员,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差劲的咖啡。太稀了,全是水,而且一点儿不热。我听说这里不错才来的。

回答:哦,您说得对,确实凉了。我帮你换一杯刚从咖啡壶倒出来的。

这两个例子显示出,批评者的语言里常常含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比如“太……”“从来……”“一点儿都不……”之类的字眼,我们容易被激怒,通常也是由于这些字眼。

这种夸张正是“扭曲屏幕”的反应,完全可以忽略。我们只需要从对方的话中挑出某个能够认同的客观事实,回应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同意“可能性”。凡事皆有可能,所以在回应不公正批评时,你可以说:“你可能是对的。”即使你认为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仍然可以由衷地说一句,它是可能的。

批评:你工作不用心,这种态度是很可怕的,你会影响公司整个项目的运行,你这么下去,将来在职场也不会有任何好的发展。

回答:是的,我可能做得不对。

也许你已经很努力在工作,老板的批评让你感到委屈。但反驳或解释,并不会让对方改变看法。所以,你可以表面上认同可能性,让对方满意,但未说出口的内心想法是:尽管你有可能是对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有没有用心,自己最知道,我有权控制自己的想法。

第三,同意“原则”。你可以承认批评者的逻辑,但不一定认可他的所有假设。你要使用“如果……那么……”的模式进行回应。

批评:你用的工具不合适。这样的凿子容易打滑,毁坏木头。你应该用测量仪。

回答:你说得对。如果凿子打滑,会毁了木头。

这样作答,只是承认了工具打滑和毁坏作品之间的关系,但不一定认可凿子不适合。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含糊的优势是在不牺牲自尊的前提下,让批评者不再发声。批评者听到那句“你说得对”的魔力语言时,就会心满意足,不会留意到,或并不在乎你所同意的只是一部分内容、一种可能性,或者只是某种原则。

“我没错,你凭什么说我”:训练高情商,先学会应对不公平指责

04 别忘了探究对方的真实用意

看清扭曲的“屏幕”,使用“含糊”法进行回应,你就可以平静、智慧地应对来自他人的不公正批评。但含糊法有一个弊端,就是你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就使用它。

毕竟,有些批评者的初衷真是为了帮助你,他们的批评是有建设性的,所以不要急于使用含糊回答。如果你无法辨别对方的真实用意,可以使用“探究法”,就是通过追问,引导批评者抛开那些抽象的贬义词,明确说出想让你改变哪些行为。

你可以问对方:“我究竟怎么令你失望了?”“我洗碗的方式具体哪里你看不惯?”“你能否举一个我粗心大意的例子?”“我究竟希望我做些什么呢?”你的语气应该充满疑惑,而不是针锋相对。

探究法的最佳结果,是将随口抱怨升级为一次有意义的对话。如果探究的结果,对方确实是在对你进行恶意攻击,那你就大可以用含糊法与对方过招,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也不会升级矛盾,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成长深度实用干货文。

镜子宣言: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学习、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更多干货好文,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2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