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享受的句子(古代文人墨客偏爱饮茶)
如果有人要为中国的美食挑选一张名片的话,那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中国各地有着太多风格迥异的美食了。但如果要为中国的饮品挑选名片的话,那么茶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中国不仅有着千年的饮茶历史,还成功地将茶演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茶中蕴含的沉静、平和、雅致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迁客骚人们也经常以茶为题抒发心中的感慨。
那么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茶诗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传世佳作呢?
现代茶具
一、早期茶诗发展
如果要在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上找几个里程碑的话,那么除了茶叶第一次被人当做饮品之外,陆羽撰写《茶经》恐怕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在陆羽之前,虽然茶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但是饮茶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文化,是陆羽的著作让茶和茶道真正联系到了一起,中国的茶文化也自此发端。
那么在陆羽之前的文人们是怎么看待茶的呢?
首先,秦汉之前,中原地区的百姓对于茶还是十分陌生的,因为那时他们和茶叶原产地之间的交流还相对闭塞,茶文化传播不到中原,他们也不知道茶的功效,所以他们不认茶这一饮品。
直到秦兵入蜀之后,茶叶才逐渐为中原百姓所熟知。
四川地区的茶树
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普遍将茶当做一种治疗疾病的药材,并用它来保持精神清醒,虽然此时蜀中百姓已经开始冲泡茶水了,但是这种习惯并没有流传很广。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终于成为了士大夫们追捧的饮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这一改变和东汉末年南方地区的大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魏晋时期,士人们爱上了清淡,喜欢安静,在这种活动中饮酒显然不是很合适的,因此不油腻、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的茶就成为了士人们的新宠。
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在士人阶级取得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茶叶在当时的所卖的价格比较昂贵,平民百姓们没有能力去消费这一饮品,所以茶叶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接受。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茶和中国特有的禅宗之间更是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茶在这时被赋予了清净高远的气质,逐渐从酒的替身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
此时茶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因此从魏晋时期开始,文人们就开始将茶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了。
其中最早将茶作为吟诵主体的是杜育的《荈赋》,不过南北朝时期诗歌并不是流行文体,因此流传下来的茶诗数目实在寥寥,也只有左思的“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算得上佳句了。
西晋文人左思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南北方文化的再次融合碰撞,诗歌再次成为了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题材,而备受士大夫阶级们喜爱的茶自然也经常在其中露面。
之前我们提过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因此在初唐时期的不少茶诗中也都有僧人的形象。
比如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中就有:“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的句子。
皎然与陆羽
而这些频繁出现在诗人作品中的僧人中也不乏作诗的高手,其中尤以诗僧皎然最为优秀。他和陆羽是知心好友,两人都对茶极为喜爱,而皎然在自己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更是第一次将喝茶的不同层次写进了诗歌之中:
“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几句诗将饮茶和中国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修仙得道”联系到了一起,无疑让茶的地位又变高了不少。
后来唐代诗人卢仝在皎然的基础上,将饮茶的境界从三层增加到了七层: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相较于皎然的三个境界,虽然卢仝的最终境界也是成仙得道,但是其中的几层无疑多了人间的烟火气。
因此相比于皎然的诗,卢仝的这首传诵度也更高,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被人们生动地称为“七碗茶歌”。
“七碗茶歌”对中国的茶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卢仝的这首诗,断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品尝茶,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仝画像
除了上述几人之外,诗仙李白也是茶叶的忠实拥趸,他的诗歌中也不乏写茶的名篇,而这些诗中也有着他瑰丽的想象和浪漫的笔触,我们不妨就用李白的诗歌来为第一个阶段做结吧: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李白,我们都知道他可是无酒不欢的诗仙,能让他暂时舍弃酒而选择茶,可见李白是有多么喜欢茶,茶,又是多么地令人着迷。
二、宋代的茶诗
自从唐朝中期陆羽完成了《茶经》的创作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此之前,虽然有不少人喜爱茶叶,但是人们对于茶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人们对于茶蕴含的文化内核也有不同的见解。
不过随着陆羽的横空出世,这一切也都有了标准答案,这种相同统一的话语体系让人们关于茶叶的讨论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这才让茶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不过在隋唐时期茶叶的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因此其流行是局限于士大夫阶级之内的,而随着安史之乱后文人阶级地位的不断下降,武将地位快速升高。但是大多数的武将不喜茶,他们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不以静心养性为标准,一时间唐朝的茶文化发展也陷入了低谷之中。
今人仿建的北宋茶楼
不过随着北宋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个全新的文人政府再次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为了改变晚唐武人干政的局面,赵匡胤提高了文人在北宋政府中的地位,这让儒学得到了迅速回复,士大夫阶级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些文人们重新获得地位的同时,他们也终于有精力重新捡起前辈的爱好了。
随着宋代经济重心的南迁,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士大夫们已经不满足于品茶论茶,而是斗起了茶,而我们要说的北宋第一首茶诗便是范仲淹的《斗茶歌》。
在这首诗里范仲淹将文人斗茶的场景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出来,还写出了武夷山一带茶叶从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而这首诗的最后部分则表达了范仲淹对于茶叶的喜爱和推崇,由于范仲淹的笔触也将读者带到了九霄天外的神仙境界,因此该诗问世之后便和卢仝的七碗茶歌并称于世: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在这首斗茶歌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卢仝和陆羽这两位在茶文化传播上有着重要贡献的文人, 还看到了屈原、刘伶等著名的文学意向,由此可见茶在北宋依然延续了出世的内涵。
我们知道范仲淹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自然没有出世的打算,又无法像刘伶那般买醉来忘掉烦恼,于是就只能在和朋友斗茶的时候借茶来抒发内心的情绪,这也是这首诗能有如此充沛感情的根本原因。
北宋名相范仲淹
诚然在北宋时期斗茶是一种常见的文人交流方式,但是更多的时候,茶还是被当做一种赠友的佳品,是增进关系的灵丹妙药。
比如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他的家乡出产一种双井茶,在当时是被当做贡品的。
黄庭坚便经常拿这种茶送给德高望重的前辈们,而接受此茶的文人们无不欣喜若狂,纷纷以诗歌回赠,其中就包括黄庭坚的老师苏轼,以及年纪更长的欧阳修。
在当时能喝上一口绝世好茶一定是值得庆祝的时刻,所以收到黄庭坚的双井茶的文人们甘心赠其诗歌一首。
其中苏轼的“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上生玑珠。”两联将苏轼对于双井茶的喜爱与珍惜完全展现了出来。
作为北宋时期的全能才子,苏轼在茶道上也有颇高的造诣,他不但喜欢喝茶论茶,更是一位种茶的行家,他的作品中有移栽茶树的记载,而这种种植方法在当时并不常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品茶的苏轼
到了南宋时期,虽然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但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高压让南宋的士大夫阶级一直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下,再加上理学的兴起更是对他们的品行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都让南宋文人缺乏了一股生气,北宋的茶话会也几乎绝迹,更遑论范仲淹的斗茶了。
不过这依然不妨碍文人对于茶叶的喜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就对茶叶情有独钟。
我们知道陆游是一位极为高产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上万首诗歌中就有三百多首是专门写茶的诗,由此可见,陆游是有多么的喜欢茶。
陆游在晚年的时候,甚至还写出了“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希望自己来世能够像陆羽一样做一名茶中仙人。
三、明清时期的茶诗
南宋之后,中国文化在元代经历了又一次低潮,不过随着明朝的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不够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时中国的君主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明朝皇室制定的政治制度将皇权变得至高无上,这让中国士大夫阶级的政治理想出现了严重的动摇,他们几乎无法再次以一己之力改变政局,他们能做的只有在皇权的限制下做好本职工作。
明代文人形象
与此同时明朝还开创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让文人的思想活力进一步被禁锢,而随后的清朝更是将明朝开创的这一系列集权手段发扬光大,这让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遭受重创。
在明清这两朝之际,关于茶的诗已经停滞,这对茶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记重创。
这些变化让明清时代的文坛缺少了唐宋时期的活力,因此这两朝茶诗虽多但是缺乏精品。不过明清时代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些远离政坛的民间文人们倒是展露了不错的才华,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文徵明作为江苏长洲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茶文化兴盛的地区,这让他对茶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于茶文化也有着独到的理解。
那时无锡惠山的山泉是很多人冲茶的首选,文徵明也留下了不少关于惠山泉水的诗歌,其中尤其以《秋日将至金陵泊舟惠山同诸友汲泉煮茗喜而有作》最为知名。
文徵明《煮茶图》局部
其中“始寻琴筑声,旋见珠颗泌。龙唇雪濆薄,月沼玉渟泗。乳腹信坡言,圆方亦随地。不论味如何,清澈已云异”几句将惠山泉的清澈描写地活灵活现,与此同时也突出了茶叶的高雅品性,从诗歌之中也不难看出文徽明对于茶的喜爱。
不过论起对茶的痴迷,恐怕明清两朝没人比得过明末的落魄文人杜浚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杜浚甚至连吃饱饭都很困难,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茶的喜爱。
有的时候杜浚宁愿不买饭菜,也要买茶叶,保证有茶可饮,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茶癖”。他没有经济来源,又只会写诗,受到朝廷的打压,生活的压力已经足够压垮他了,他还是没有放弃每天都要喝茶的爱好,可见茶是有多么的令人着迷。
杜浚的一生中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诗歌,但是在茶诗方面他却丝毫不比文徵明逊色。而且由于杜浚的生活处境和文徵明截然不同,因此杜浚的茶诗读起来令人有种萧瑟之感,这在历代茶诗中实属罕见。而杜浚的所有作品中,又以《北山啜茗》为最佳:
“雪罢寒星出,山泉夜煮冰。
高窗斟苦茗,远壑见孤灯。
拾级瓢常润,归房杖可凭。
下方钟鼓发,残月又东升。”
在清朝时由于满清政府有文字狱的限制,这让当时文人的创造力比明代还要略逊一筹。不过这文字狱对于皇帝而言却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因此乾隆一生中共留下了四万多首诗,堪称中国历史之最,而其中也不乏描写茶的作品。
西湖龙井
我们知道中国的许多小吃和特产都和乾隆有关系,这里面自然有不少冒名之辈,不过西湖龙井和乾隆之间的联系却是实实在在的,那十八棵御茶如今也依然可以找到,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乾隆对于茶叶的喜爱。
在乾隆的众多茶诗中,自然不乏描写龙井茶的作品,不过乾隆的文笔和上面的诗人实在有些差距,在这里就不做摘录了。不过在乾隆的茶诗中倒也有可取之作,只不过这首诗写的不是茶,而是进奉贡茶的官员。
原来那时朝中官员都知道乾隆爱喝茶,便纷纷为其进贡每年的新茶。他们为了能够给乾隆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想尽办法抢在前头采摘春茶,这让乾隆收到的茶叶中有很多都因为太新而失去了茶叶原有的清香。乾隆便写下了“贡茶只为太求先,品以新称味未全。”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乾隆要批评这群官员的时候,没想到乾隆笔锋一转,用“为学因思在精熟,大都欲速戒应然”作为收束。
这就让我们无法理解乾隆究竟是要为这群讨好他的官员留些面子,还是他是没有意识到官员争相讨好他背后的政治隐患。
乾隆皇帝画像
茶作为中国历史最古老的饮品,其不但是曾经为中国带来巨大外汇的商品,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从古至今,茶文化已经流淌了几千年之久,贯穿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同时,我们也为骨子里就有的茶文化感到自豪。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茶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底蕴发扬光大的话,那么茶文化一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注:
本文关于茶诗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中国茶文化学》;
陈文华著 200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鸿儒说史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