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四一二事件(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还在继续传唱,可是故事中的老人——邓小平却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回看邓小平的一生,起起伏伏却波澜壮阔!

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这位老人几乎参与见证了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让中国敞开国门与世界接轨,走上了富强之路。

1997年2月19日,这位伟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但他的心中还有一大憾事,让他至死无法释怀,那就是台湾的统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邓小平带着遗憾离开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987年的时候,台湾问题是有一次解决的机会的。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年逾八旬的邓小平多次向台湾的老友蒋经国表现出了共同商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而蒋经国却瞻前顾后、犹豫再三,终究错失了机遇。

人们不禁疑惑,蒋经国与邓小平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的关系,蒋经国当年又为何不敢与老朋友邓小平和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段过往。

异国相识,结为好友

1924年的中国,内忧外患交加,国内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一时间,不单国共两党的关系更加亲密,连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更加进了一步。孙中山去世后,国民万分悲痛,苏联方面更是倍感遗憾。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为了完成孙中山的遗愿,苏联和国民党方共同创办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大学创办后吸收了很多有志青年,这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革命干部。

与此同时,年仅15岁的蒋经国在目睹外国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国肆意践踏,制造出一桩又一桩血腥惨案之后,悲愤不已。

1925年他便向蒋介石提出去莫斯科中山学校学习的请求,经过再三考虑,蒋介石同意了。

而也就在这一年,时任中共旅欧支部里昂地区特派员的邓小平,正在法国领导华人示威游行,声讨严惩"五卅惨案"的施暴者。

一年后,邓小平离开法国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学校学习,自此与蒋经国结识。

虽然邓小平的年龄要比蒋经国大六岁之多,但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劳苦大众的关心,对革命事业的热忱,还是让两个人成为了十分谈得来的朋友。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那一年的莫斯科河边,邓小平常常向蒋经国谈论起自己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聊起在法国如火如荼的革命经历,蒋经国则在一旁认真倾听。在蒋经国的心里,已经把邓小平当作了自己的学长和大哥。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1927年,邓小平结束了莫斯科的留学,奉命回到了祖国。没有人会知道,两人的这一次分别之后竟再也没有见面。

海峡两岸隔海相望,邓小平向蒋经国发出和谈邀请

1927年,随着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发动的四一二反共事件,让国共两党的关系彻底破裂,邓小平和蒋经国也彻底站在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两个人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相互关注着对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国共两党之间的较量中,国民党一再溃败,最后,跨过了海峡蜗居在台湾与大陆形成对峙。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在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政府仍不死心,一直在准备反攻大陆。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崛起,国力日益增强。

而美国对台湾国民党的态度又忽冷忽热,最终让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计划彻底破灭了。但是,两岸的关系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

这样的对峙状态一直持续到1983年,这一年,为实现祖国的统一,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并发表宣言,希望国共两党合作实现民族统一。

1979年的元旦,邓小平领导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班子更是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这一封《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言辞诚恳,如同一位家长在热切期盼着孩子的归来让一家团圆。这一举动让两岸人民都看到了大陆期盼祖国统一、和平解决问题的诚意。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邓小平领导的中央领导人的举动蒋经国都看在眼里。此时已经掌权的蒋经国也深知,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

但遗憾的是,蒋经国始终没有对邓小平的和谈作出回应。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着祖国能够实现统一。

那些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的亲人们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与大陆的亲人团聚。1987年,已是垂暮之年的蒋经国终于宣布,台湾民众可以回大陆探亲、祭祖等。

但是,对于和谈,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是什么原因让晚年的蒋经国始终没有迈出和谈这一步呢?

忌惮大陆的崛起,美国的施压令其如芒在背,蒋经国终究未敢和谈

关于蒋经国不敢与邓小平和谈的原因,若仔细分析便可略知一二:

首先,台湾忌惮大陆的军事力量。从蒋介石带领国民党退守台湾那一刻开始,中央领导人便一天没有放弃过统一台湾的想法。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主席与周总理还在世的时候,提出了很多包括"国共第三次合作"等在内的一些构想。只是后来特殊时期打断了这一问题的进程。

直到邓小平上台后,又提出"一国两制政策"。这些都表现了大陆统一台湾的决心。 虽然大陆主张和平解决,但却从未放弃过武力统一的准备。

特别是经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多次战争,中国军队在与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的对战中取得了胜利,这让台湾蒋经国意识到,大陆军事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这些在蒋经国看来,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对台湾造成了威胁,一旦和谈,大陆军队进驻台湾的话,国民党当局将丧失主动权。

其次,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多国建交让台湾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打破了美日两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阴谋,再加上"第三世界"各国的支持,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无论是军事打击还是外交封锁,都没能阻挡新中国的崛起,这让美国意识到,再不能够与中国保持这种绝对的对立关系了。

于是,美国开始着手缓解中美两国针锋相对的外交局面。1972年,随着美国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宣告了中美两国打破了隔绝对立的僵局。

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积极促成之下,于1979年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在全世界面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随着中美建交,日本也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日便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一系列外交关系的建立,让台湾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历经百年战乱的中国终于得到了和平。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里,百废待兴。

在中国人民共同的勤劳努力之下,工业、农业乃至国防实力都在迅速崛起。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跨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

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绝对的军事实力做后盾的大陆,让蒋经国国民党当局感受到了威胁,一旦通过和谈给了共产党进入台湾的机会,那么国民党有可能失去台湾这块最后的栖息之地。

最后,蒋经国担心一旦和谈失败,失去美国的支持。美国对台湾以及国民党的态度也一直是影响和谈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中美实现了建交,但中国的和平统一是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一旦蒋经国统一与大陆和谈,势必会引起美国政府的不满,台湾的安全随时都会受到威胁。

退一步来说,即使美国不出兵威胁台湾,但一旦和谈失败,台湾与大陆又恢复到了对峙状态,那么美国还会像原来一样支持台湾吗?没有了美国做后盾,大陆会不会直接武力统一呢?

1987年邓小平发出和谈邀请,蒋经国为何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以上这些种种因素蒋经国都要反反复复斟酌再三。这让本来就疾病缠身垂暮之年的蒋经国的健康状况每况日下。

面对老朋友邓小平的和谈邀请,他终究没能鼓起勇气走出这一步。在他看来,何谈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台湾的未来,赌的是国民党的未来,他没有勇气。

1988年,蒋经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带着遗憾离开了。随着蒋经国的离开,大陆与台湾终究错过了最好的和谈之机,这是民族之憾事!

1997年,邓小平也在没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遗憾中闭上了眼睛。

文/史海观复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1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