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事件(刘瑞龙)
1910年,刘瑞龙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十四岁那年读于南通师范学校,早在学生时期,刘瑞龙就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感召以后,开始积极的参与进步学生运动。
1927年9月刘瑞龙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通党支部副书记。
然而就在刘瑞龙入党前几个月内,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事件。
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青帮的配合之下对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成员展开了大肆捕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随后,蒋介石下令在全国范围之内围剿共产党,无数全副武装的军警扑向了工厂和农村,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整个中国笼罩在黑暗之中。
而刘瑞龙则正处于这场黑暗的正中心,刘瑞龙一直生活在南通,这里距离四一二事件的发生地上海仅有一百公里,距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也只有三个小时的车程。
南京和上海分别是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两地均有重兵把守。这里便是双方交锋的最前线,想要在此开展革命运动,势必将要面临巨大压力。
但刘瑞龙并没有放弃,在他的带领之下,南通地下党员顽强地展开了与国民党的博弈。
从零开始建立起红十四军
此时的局势分外紧张,各地共产党支部联系时常中断,经常会有党员下落不明。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刘瑞龙依旧保留下了南通革命的种子,一直坚持到了红军长征时期,南通都是我党重要分支。
1930年春天,刘瑞龙被委任为中共通海特委书记。从此以后他开始直接领导苏北的农民武装起义运动,并且组织成立了红军第十四军。
作为一支刚刚崛起的武装力量,此时方红十四军下辖只有两个支队,共1300余人,武器严重缺少。
然而,在艰苦的条件之下,刘瑞龙依旧指挥其取得了老虎庄的战斗胜利。8月27日,红十四军更是在南通五万余农民武装的配合之下,成功攻下苏南交通要道五楼桥。
然而必须提及的一点是,此时的红十四军的地理位置是十分糟糕的,虽然坐据长江沿岸,水路条件便利,但是却深处于国民党腹地,一单遭到围攻几乎无法脱身。
在红十四军起事以后,立马引起了蒋介石政府的围剿。当年十月间,国民党军对南通红十四军发动了一次凶猛的反扑。
在巨大的兵力差距之下,红十四军主力部队被打散,余下少数部队转移到了中央苏区。
1933年3月,刘瑞龙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被任为陕南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此时的他刚刚年满二十二岁。
在他的带领之下,红二十九军先后参加了反“六路围攻”和嘉陵江战役,全部取得了胜利。
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一度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高达四万两千万平方公里,兵力达到十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西征:刘瑞龙的滑铁卢
刘瑞龙为人谦和,善于做群众工作。这使得他每到一处都能迅速号召当地百姓,扩大革命力量。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36年,刘瑞龙也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滑铁卢。
1935年8月4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认为此时应该出兵甘打到苏联边境,以此来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这个计划迅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响应,几个月后,由共产国际代表向中共转达了斯大林的指示:赞同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靠近苏联,并且会积极进行配合。
如果成功,那么就能连接苏联的陆地生命线,打通苏联军援的西北通道,整个革命局势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于提早几年结束战争,甚至改变未来的局势。
这一任务交到了红四方面军,而刘瑞龙也被调任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随军北上。
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任务,得知红军北上的消息,国民政府大受震撼,为了阻止红军北上,蒋介石甚至亲自坐镇西安进行督战,并且与盘踞在西北的马家军事前已经与其打好招呼,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可当红四方面军渡过黄河进入西北地区以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那就是后勤补给问题。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再加上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纵使刘瑞龙有着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凭空掉下粮食来。
尽管红四方面军奋勇前行,但是在装备落后,没有群众基础等原因,红四方面军在祁连山附近遭马家军击溃。
淮海战役:解放军中的萧何
1937年,在经过长达一千四百里的跋涉以后,刘瑞龙等人终于回到了延安。
此后的刘瑞龙退下战场,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后方工作。在此期间,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
1937年,刘瑞龙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此期间,他也展现出了在生产建设上卓越的天赋。
之后中央便委任其接连成立陕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和淮海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为我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1941年9月,经过多年学习以后,刘瑞龙再度复出,来到了淮北地区,创办了淮北行政公署并担任主任。
在此期间,刘瑞龙通过扩大宣传,改善民生的手段,在当地掀起了支援抗战救国的高潮。仅仅只用了三年,就从无到有组织了淮北地区数十个抗日团体,其成员人数更是高达一百多万人。
之后,刘瑞龙又接连在淮北地区调整税率,创办报刊,兴建小学,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和整风运动,使得淮北地区成为了革命坚强的后盾。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淮海战役,刘瑞龙担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委,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
这份工作关系到上百万人的人吃马嚼,枪支弹药,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局势,不容丝毫差错。
刘瑞龙在日记中谈到了当时的问题:
“民工的供给是最大问题。粮食部署只是提一下,没有固定来源及一定供给计划。民工吃不饱饭,且不及时。甚至喝不到开水,睡不妥。民工衣服是最严重问题,来时天气不太冷,带的棉衣不多,至今没有很好解决,几次都是在缴获中解决。已发棉衣五万五千套,野供在窑湾收一万二千套,大部是单衣,夹片子,半成品,很短,三分之一穿不得。”病员多,肠胃炎,寒热是冻的。五分区的疫病三百多,医药没有解决。”
在当时的解放军虽然已经颇具规模,但在后勤补给上仍有着很大的漏洞。
为了顺利赢下这场战争,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工作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往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来做群众工作,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刘瑞龙的肩上。
然而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亲自下基层指导工作,几乎每天连饭都来不及吃就要穿越战场赶往下一个地点。
在他的努力之下,群众的热情迅速被点燃。在整场淮海战役之中,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农民543万支援前线,运集粮食更是高达4亿3千多万斤。
在刘瑞龙的工作之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之下,解放军彻底实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士们负担减轻了,往往能够更加有效的投入战斗。
因此,事后当人们谈起淮海战役的胜利,总会引用陈毅元帅的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乡亲父老用小车推出来的!
除了配合军队修路运粮之外,刘瑞龙还积极组织敌后人民协助部队修筑敌后壕沟,使无数国军机械部队陷入其中,沦为战俘,在战役当中作用甚大。
然而对于这一切,刘瑞龙却并没有骄傲,每当谈及此事都会主动归功于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担任国家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继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虎父无犬女:刘瑞龙的女儿刘延东
在刘瑞龙的一生之中,最让他感到无比骄傲的就是自己的几个子女了,刘瑞龙与夫人江彤一共育有三女一子。
刘瑞龙出身于革命斗争之中,再加上自己曾经也是小学教员,因此对于自己的子女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他的教诲之下,他的子女最终各自都功成名就。
刘瑞龙的大女儿刘延淮目前是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儿子刘延申是一名学者,三女刘延宁,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其中成就最高的便是刘瑞龙的二女儿刘延东。
刘延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她不但是是新中国第四位女副总理,而且也是第一位中央统战部女部长。
刘延东出生1945年,这也是抗日战争结束的那一年,在新中国建立以后,1964年刘延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的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
1970年,刘延东从清华毕业,被分配到了唐山市开平化工厂工作,在刘瑞龙从小的影响之下,刘延东吃苦耐劳,她从最基层的工人开始一步步做起,先后做到了工厂技术员,车间负责人。
历经了两年工作之后,刘延东被调回到了北京化工实验厂工作。刘延东工作努力,再次从基层做起,逐渐成长为党委宣传科干事、基建指挥部党总支委员、合成氨车间党支部书记、党委副书记。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方针,希望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为下一届领导班子的搭建做准备。
就这样1980年开始起,刘延东就出任北京市委,经过多年磨砺,后来又先后担任了北京市朝阳区委副书记、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直至国务院副总理等。
曾经,她还因为因为工作过于的认真,被当时的媒体都喊她之为“刘旋风”。
2011年4月12日,在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闭幕会议时,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赠送了一张父亲刘瑞龙的老照片,并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抗战时期,曾经有一支美国空军援助中国,在一次与日军交火之中,一架美国飞机失事坠落,刘瑞龙和他的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将其营救。
希拉里深受感动,直至今日这张照片还挂在她的办公室。
尾声
1988年5月25日,正在广州主持中国农史学会学术讨论会的刘瑞龙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当天于广州逝世,享年七十八岁,这位一生都在为祖国奉献的老兵,倒在了改革开放的征程之上。
刘瑞龙的一生始终灌输着一个鲜明的主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他诞生的时候,正处于清王朝的余昏,巨额的赔款压弯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脊椎,他走得时候,改革开放已经拉开了序幕,两弹一星的诞生,杂交水稻漫山遍野,中国人已经脱胎换骨,并迈向了世界之巅。
在无数刘瑞龙的默默奉献之下,短短百年之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披霜而来,扶光而去,正如同那个年代无数先烈一样,他陪伴着新中国走完了最艰苦的一段道路,他们之中很多人一辈子也看不见新中国的建立,更享受不到胜利后的荣耀,但是,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在所不辞。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