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四一二事件(父亲离世)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在《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一书中的第四章,曾写道了自己中年时期,周恩来去世后,自己经常来到西花厅看望邓颖超。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正是五月的天气,周秉德下班后便去探望邓颖超,她亲切地喊邓颖超为“七妈”。傍晚的余晖落在二人脸上。

邓颖超手中拿着一只黑色的小皮夹子,眼神黯淡,情绪低落地思考了很久,沉默一段时间后,邓颖超才缓缓开口:“秉德,这是你伯伯的一件遗物。那时工作环境险恶,特务横行,所以这个小皮夹你伯伯一直贴身放着,十几年如一日。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做个纪念吧。”

周秉德郑重地接过皮夹子,听邓颖超讲述着这背后的故事,轻轻打卡,却发现里面夹放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周秉德又惊又喜,脱口说道:“这不是我爷爷的照片吗?”

这种老照片后面,还有周恩来亲自用钢笔写的“爹爹遗像”四个字,这便是周恩来父亲——周贻能的照片。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在那么危险横生的年代,周恩来总理为何日夜贴身携带一位过世之人的照片呢?这对父子是如何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呢?

今天博览历史就带大家透过这张老照片,一起回到那一段旧岁月中,一起倾听周恩来总理的父子故事。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年幼时过继叔父,前往外地学习

周恩来的爷爷是海州直隶州知州周起魁,在清末时期看来,还是一个不算很小的官。但在周恩来出生时,周家已经算是没落了,大不如前。

1898年,周恩来出生了,他的生父便是周家的第二个儿子——周贻能,母亲是万青选的女儿万冬儿。周贻能一家对这个刚出生的第一个儿子,十分重视珍爱,就像许多人家的父母一样。

但之后,因为周贻能的四弟周贻淦体弱多病,病逝长辞,周起魁考虑到周贻淦家中无子嗣,便将周贻能刚刚出世的大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了周贻淦为子嗣。周贻能与万冬儿面对自己父亲的这一决定,虽然十分不舍骨肉分离,也只能含泪同意。

没过多久,年迈的周起魁也猝然离世,此时,周贻能又新添了两个儿子,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压到了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身上,他凭借自己曾经上过学的文字功底,在当地给别的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文职,后来发现这样的收入十分微薄,只得背井离乡,前往外地,辗转多方,谋求生计。

他尝试了许多工作,也去了很多地方,但收效甚微,收到的工资,他第一时间就寄回家中,缓解妻子万冬儿照顾孩子的重担。但这样的生活,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他们一家经常要依靠哥哥周贻赓的照拂。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1907年,万冬儿离世,周贻能愈发低落,现在在世上的,只有自己和三个儿子相依为命了。爱妻的与世长辞时常令他唏嘘不已,他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回家,与妻子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他也十分后悔自己没有陪伴妻子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再见面,已经阴阳两隔。此后,周贻能更加关注三个儿子的成长发展,他没日没夜地工作,薪水微薄,那他就多打三份工,钱多一点,孩子们的生活就能好一点。

此时,周恩来也因为父亲周贻能之托,随着自己的大伯周贻赓一直在东北读书,虽然与生父周贻能一直有书信上的往来,但二人见面机会十分少。后来在周恩来寄来的信中,这位父亲了解到他在日本、法国等地的学习生活,虽然自己不懂这些先进思想,但知道自己思念牵挂的儿子,身体无恙就是最好的消息了。

周贻能明白,虽然周恩来谈到的政治、思想,自己不懂,但只要孩子愿意,能平平安安的,为人父母的,心里就踏实许多。他节省出不多的薪资,每日买最新的报纸,希望能从上面看到自己儿子的最新消息。周恩来此时逐渐在政坛上有了名声,身为父亲的周贻能,得知周恩来的作为后,内心既自豪骄傲又感到许多愧疚,自己年轻时一直奔波于生计,并未好好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岁月不饶人,周贻能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也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居住在一起,尽可能地弥补早些年的遗憾。

父子终重逢

生逢乱世,周恩来总理在这乱世中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在一片黑暗中与众多志同道合之人共同燃起希望的火把。但周恩来总理时常难过,自己忙于政务,并无时间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

在周恩来11岁时,他的生母和嗣母就都已经相继去世了,但这两位贤良淑德的女子,都给周恩来留下了珍贵的礼物。周恩来自己曾说过,自己的生母是一位性格开放、热情爽朗之人,自己的嗣母则是一位能耐得住寂寞,在房中一待一天的人,受这二人的影响,周恩来才既能静下心来,在处理大事情上也果断大胆。

此外,周恩来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母亲经常抱着他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年幼的周恩来心中就埋下了一颗爱好阅读,从书本中品百味人生的习惯。

随着周恩来工作的稳定,他希望将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接到自己身边来,陪伴他度过余生,以免落得和自己母亲过世那么终生遗憾。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1938年1月的一个晚上,周恩来与邓颖超商量到,“我最近想把老爷子接来,让他来和咱们一起住。我从小到现在,与老爷子相处时间并不长,现在老爷子都六十多岁了,我希望能好好陪陪老爷子。”

善解人意的邓颖超听到周恩来的提议后,连忙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来到周恩来的书桌前,拉起他的手说:“这样再好不过了,老人年纪大了,万一有个什么病痛的,咱们照顾也方便。不用再像以前了,现在家里条件也差不多,你快给老爷子写信吧,什么都不用带,我给老爷子置办去。”

两人商量妥当后,周恩来便取出了一张米白色的信纸,写信给来正在天津生活的周贻能,在灯光下,他一笔一划地认真写着,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来了,年幼时,在母亲怀中看书的日子,他越发想见见自己的父亲了。

收到信后的周贻能非常高兴,自己也早就想去和周恩来一起生活了,但一直怕自己的到来,会影响儿子的工作,便一直没有开口,这次的心有灵犀,让周贻能兴奋不已。两人此后又通过写信确定了具体到达的时间。

中间因为一些琐事耽搁了,周贻能最终在5月份到达了武汉。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五月份的武汉,天气中有些潮湿,又混杂着花香草香。周贻能到达汉口是一个晚上,当天周恩来正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老舍先生也在场,也正是这样的机缘,老舍先生用他细腻动人的语言,记录下来了周恩来总理前往接自己老父亲的场景。

老舍先生是这样写到的:“轮到周恩来先生说话了。他非常高兴能与这么些文人坐在一处吃饭。不,不是为吃饭而高兴,而是为大家能够这么亲密,这么协力同心地在一块工作……最后(他眼中含着泪)他说他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晚10时到汉口。(大家鼓掌)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的侵略。生死离合,更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了!(掌声送他下楼)”

短短的几句话,就将一位许久不见自己父亲的儿子的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老舍先生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周恩来总理为人儿女,最原本的忠孝之心和因老父亲来到汉口的兴奋激动。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其实这并不是父子的第一次见面,早在1927年,报纸上报道了上海四一二事件后,此时正在打工谋生的周贻能看到了报纸,又听到许多身边的人说,“这次四一二事件啊,共产党以后怕是难咯,这要是被抓住了,可是咔嚓一下,要杀头的。”

“怎么可能只杀头的呀?那肯定要用各种刑具伺候的,那些都是折磨到死的。”

听到这些的周贻能担心极了,立马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往了上海。在与周恩来确定后,周贻能便陪伴在周恩来身边,替他打打下手,传递一些消息。这样的陪伴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周恩来因为工作需要,要离开上海前往武汉。他与自己的老父亲周贻能说:“爹爹,我这次去武汉,那边还都没安顿好,您就不要随我舟车劳顿一番了,等我处理好了,我一定写信告诉您,到时候我再接您。”

周贻能明白儿子的担心,虽然心中充满了不舍,但自己也只好与儿子匆匆告别,此后,父子再次分居两地。

1931年,周贻能一天通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得知现在党内情况十分危急,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存在被抓捕、被迫害的风险。他还在《申报》、《时报》、《民国日报》等上海各大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儿子周恩来被重金悬赏的消息,这位老父亲了解到自己的儿子周恩来就在上海,这个情况最危急的城市,老父亲周贻能心里捏了一把汗,他什么都顾不得了,再次以最快的速度辞职,赶往了上海。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在他与周恩来在互相来信中,周恩来担心自己的身份会牵连到父亲的安全,多次提到等到情况稳定下来,再接周贻能过来,但周贻能当时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他这次想做的,就只是护好自己儿子的周全,在周贻能的期盼和要求下,他来到了周恩来当时所在的上海的一个隐蔽住所——自己弟弟周恩寿的家中。

周贻能此时想做的只有帮助自己的儿子,来到上海后的周贻能,一直假借着自己的身份,因为自己年纪也大了,也并未在上海有过多牵连,他多次替周恩来完成与其他地下党成员的联络接头工作。这种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暴露,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杀身之祸端,但周贻能不怕,自己这辈子都没有为儿子做过什么,这次他要担当起一个为人父亲的责任,他愿意替周恩来承担所有的风险,替他做最危险的事。周贻能不懂那些革命理论、思想路线,也不明白战略部署,也许也谈不上救亡图存,但他心里装着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周恩来想做的事,他都会支持,他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这样周恩来要做的就少一点,自己的孩子就有时间多休息一会。

每每看到周恩来熬夜批改信件的时候,周贻能都要背过身去,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样辛劳,但他也无能去分担,只好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但这样共处的时光也没有持续多久,周恩来、邓颖超此次在上海,更多的是处理一些党内同志的安置问题和做一些情况的指示,这些事情处理妥当后,就到了父子分别的时候。那时候到了12月份,周恩来要前往瑞金与毛主席会和,周贻能明白自己跟着,将会是一个累赘,便也离开了上海回到北方谋生。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在这次之后,父子再次相见便是1938年的5月份了。虽然此后,还是有几次小的告别,但父子二人还是一起生活的时间占到了大多数。

慈父逝世,周总理悲痛不已

周贻能与周恩来在武汉生活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到了重庆的红岩村,红岩村也成了周贻能人生的最后一站。

在红岩村生活的日子里,虽然周恩来、邓颖超就在周贻能的身边,但二人时常因为工作的原因,夜以继日,与周贻能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多。

虽然周贻能心里非常难受,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是最需要亲人陪伴的时候,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儿子现在是为国家、为人民奔波劳累,他每日看到带着重重的黑眼圈的儿子,就心痛不已,他恨自己不能替他分担一些。

周贻能内心不好过,但并未对自己的儿子、儿媳说,而是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打发苦闷的时光。他经常帮助红岩村的干事们,打扫打扫卫生,坐在村口聊聊天,天气好的时候晒晒太阳,等到儿子、儿媳回来了,他们就一起吃饭。

周恩来虽然忙于工作,但对于无法陪伴自己老父亲这件事,还是十分愧疚的,他看着慈祥的老人,自己孤单单地坐在阳光下,心中就隐隐作痛。因此,他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在工作闲暇时候,多陪陪自己家老爷子散散步、晒晒太阳,替他转达自己的歉意。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周贻能知道了这一切,心里也都明白,并未责怪自己的儿子。

但天有不测风雨,一片祥和的生活,却被突然打破了。

1942年7月,周贻能老爷子在重庆红岩村办事处突然晕倒。这可吓坏了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都非常慌乱,昨天还一起聊天的老爷子,怎么今天就突然病倒了呢?

他们连忙将周贻能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在医院期间,周贻能发起了高烧,接连数日没有退烧,这下大家更着急了。此时的周恩来也正在住院,处于手术后的恢复期。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她知道以周恩来的性格,得知父亲高烧不退的消息,必然会不顾自己的身体赶来医院的,但她也担心父亲周贻能这次病的十分严重,可能再也没有相见机会了。

权衡之下,邓颖超还是选择了对周恩来隐瞒了周贻能生病的事。几天之后,7月10日,周贻能去世了。三天之后,这则消息还是令周恩来知道了。

一向温润如玉的周恩来,这一次却对邓颖超大发雷霆,他非常悲痛,又十分愤怒地对邓颖超说:“老爷子重病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别人不知道我,你还不知道吗?”

这样悲痛的消息一下子击垮了大病初愈的周恩来,他怀着歉意和思念,自己一个人跪坐在周贻能的灵堂里,这一跪坐,就到了凌晨。

父亲离世,周总理罕见对邓颖超发火,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照片

周恩来对于自己没有赶来看老父亲最后一面这件事非常伤心,他一想到老爷子躺在病床上,充满期待地等着自己儿子赶来看他的神情,就悲痛不已。周贻能死前最后一眼,都是在朝着病房门口张望,他虽然知道自己一辈子平庸无能,没有给儿子过多的支持帮助,但他还是想最后看看周恩来,告诉他平时多睡一会,少喝酒,以后,要自己好好生活,但一切都没有可能了,他将这些话永远地藏在了心里。

这也是为什么周恩来此后一直随身携带周贻能照片的原因了,他希望能带着父亲最后的叮嘱和关怀好好走完余生,希望能不负父亲的盼望,带领新中国走向富强。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就是这样,他虽然有着至忠至孝的心,但还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他知道只有这样,更多的家庭才能够团聚,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感谢周恩来总理一生的付出,从他的身上,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他的拼命工作,还有尽忠孝要趁时光,不要等到追悔莫及。

创作不易,觉得文章还不错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支持一下,关注博览历史,重温过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