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形容领导能力强的句子(孔繁森)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在西藏十年,倾尽所有,他就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原地委书记、政协主席孔繁森。1994年11月29日,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在新疆塔城完成考察任务后的返回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如今,孔繁森虽已离去20余年,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抚养孤儿 三次献血

  在聊城市东昌湖西岸,有条聊城人走了无数遍的路——繁森路,繁森路西侧则是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纪念馆广场上,有一条名为“生命标尺”的铜板路,铜板路尽头是一座红色雕塑,名为“人字丰碑”,寓意着孔繁森“红色丰碑、大写的人”。

  纪念馆内的孔繁森雕塑前,摆满了花篮、挽联,大部分是中央领导人和孔繁森的亲朋好友献上的。纪念馆内前来瞻仰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组团的游客,不少人是特地从外省赶来的。

  孔繁森纪念馆副馆长李建国告诉记者,在孔繁森两次援藏的工作中,做过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每次下乡,孔繁森都身背药箱,为群众治病,藏族农牧民称孔繁森为“药箱书记”。孔繁森在指挥抗震现场连续奋战七天七夜,还亲自抚养三个藏族孤儿。短短一年多时间,孔繁森在阿里走访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而孔繁森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存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1992年他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当时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分别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李建国说。

  上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而且家里本来就有年迈的老母、多病的妻子,几个孩子都要上学,经济负担很重,收养几个藏族孤儿后在生活上更加拮据,但孔繁森从没向组织上张过嘴。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和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10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76块钱买的西装从家乡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孔繁森的事迹中让很多人感动流泪的是,为了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前后三次献血900毫升。从孔繁森纪念馆陈列的三张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采血登记表可以看出,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在这一年的2月、6月、11月,先后三次献血并领取了900元营养费。

  “孔繁森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专门学过医疗技术,他清楚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献血,对于年近半百、患有多种高原病的他来说,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李建国说,他有着怎样健康的体质保证他一年内三次献血?有着怎样艰难的经济状况需要他一年内三次献血?要不是孔繁森殉职后,西藏军区总医院提供的证明,谁也不会相信,这三张采血登记表背后隐藏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因为顾不上家庭 每次通信都很自责

  陈孝忠是孔繁森的挚交好友,孔繁森去世后的每年11月29日,他都会出现在聊城孔繁森纪念馆,向孔繁森敬献鲜花。为怀念故去的挚交好友,陈孝忠专门为孔繁森整理资料,出了一本名为《心碑》的书。

  陈孝忠认识孔繁森是在1970年的春节,孔繁森从部队退伍分到聊城粮食局工作,1977年孔繁森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到冠县一个公社搞水利建设,下乡一年多,他每天都自带干粮和咸菜。1978年年底,中央号召内地干部去西藏工作,孔繁森看到文件后就积极报了名。“那时西藏的条件很恶劣,孔繁森却有抱负和勇气。”陈孝忠说。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孔繁森关心同事是出了名的,他在聊城工作时,陈孝忠的老母亲去世,伤心和操劳让陈孝忠患了坐骨神经痛,孔繁森知道后便悉心照顾起陈孝忠。“当时繁森只要有时间,就来照顾我,还会找一些偏方给我治病。”陈孝忠回忆,这种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超越同事之间的一种感情,陈孝忠早已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兄弟。“繁森做人做事做官都是实实在在,从来都不装样子,这正是大家真心尊重他的原因。”

  “他第二次进藏时,家里有老母亲,爱人身体不好,孩子还上学,我们商量着不同意他去。但是,他政治上成熟、有领导能力、对西藏熟悉、对西藏有感情,他坚决愿意再去。”陈孝忠说,1988年,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孔繁森第二次挺身而出,欣然赴藏,并于1992年年底留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他跑遍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孔繁森家里困难很多,“他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年龄还小,特别是孔玲,看到妈妈在家操劳,父女俩在电话里还会吵架。繁森工作太忙了,他其实非常关心家和孩子们。”陈孝忠说,每次他们通信,孔繁森都会对自己照顾不好家庭而感到自责。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最后一次进藏 他带走家里仅有的3万块钱

  1994年8月24日,是梁其峰一生难忘的日子。当时孔繁森去北京开会,顺道回老家看望老母亲。“那天晚上,我们一直聊到后半夜。分别的时候,我劝他尽快回来。他只说回去争取。”梁其峰讲到这里,哽咽着沉默了。没有想到,那次竟是他与老友的最后一面。

  24日晚上,孔繁森和梁其峰从宾馆聊到第二天凌晨。那是他们最后一次长谈,像告别一样。梁其峰回忆,当时孔繁森除了请陈孝忠继续帮忙照顾家人外,还主要讲了他在阿里的工作计划,决心把那里的工作做好。他交代我们,10月1日孔静(孔繁森大女儿)就要结婚了,不要通知很多人,不要收礼,把亲戚朋友不错的叫到一起吃个饭就行。回想起来,那就是一次告别。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8月26日,梁其峰开车把孔繁森送到济南遥墙机场,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和孩子一起为他送行。到了机场,梁其峰故意把孩子叫到一边,好让孔繁森夫妇单独说说知心话。谁知道刚走开几分钟,两口子就吵了起来。梁其峰赶紧走过去,王庆芝气呼呼地说:“小梁,你给评评理,小静十一就要结婚了,家里一共3万来块钱,他全给带走了!”梁其峰问:“你不是春节就回来了,就这两三个月,你拿钱干什么?”孔繁森说:“我得用钱,老家五里墩还有点棉花,卖了给小静结婚吧!”

  “那时候排队安检的人已经很多了,我赶紧劝他,让他快点检票,他递上机票证件,扭头看我们,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后面排队的催他赶紧走,我就安慰他:‘快走吧,家里的事都别管了,有我跟陈局长(陈孝忠)呢!’他听完,一甩头就走了。3个月后,我又去机场,接的却是他的骨灰……”梁其峰说。

孔繁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西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津云新闻记者 郭强 视频 李杭朔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857.html